【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科学探究活动;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在确立科学探究活动目标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对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认识模糊、对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缺乏真正理解。基于此,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了幼儿教师在确立科学探究活动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方法与策略。
一、问题提出
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就是如何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合适的目标定位。确立活动目标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目标在活动中起指导性的作用。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当从合适的活动目标出发,最终实现活动目标。有研究指出:目标具体,指向明确,才能使教师的提问具有指向性,引导幼儿逐步向探究原理迈进,最终获得关键经验。因此,在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之前,应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确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时常常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幼儿教师关注和反思。
二、幼儿教师在确立科学探究活动目标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
幼儿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目标定位时存在的问题在浅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目标过大、过空,可操作性较差;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不一致,缺乏内在的联系,具体活动内容不清楚;偏知识目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不明确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对科学的本质缺乏理解,对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认识模糊
以中班主题活动“种蔬菜”为例,教师确立的活动总目标为:1.了解植物的多样性;2.喜欢并且认真观察植物;3.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定位表明教师对于知识层面的目标相对明确,但是在能力目标方面只是比较笼统地提到了能力的培养,可操作性太差,表述也不够具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不明确在这样的活动中究竟可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因此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含糊。
上述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在当前的科学教育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依照这样的目标定位,科学教育活动实质上仍旧是“知识教学”统治下的灌输教育,在这种教学中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学元素在活动中常常难以得到关注。这种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对于“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知识概念”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关。受教师自身素质限制,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三维目标的涵义和内在要求,从而直接导致课改新理念在落实过程中表层化的虚假面孔:教师只是宽泛地套用目前倡导的一些新理念的表述方法,但是对这些宽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化的阐述和深层的理解。类似“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的表述在幼儿教师确立的科学活动目标中是最常见的。然而,这样的目标具有很强的虚假性,因为它是高位和宽泛的,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究其根源,这与教师自身对科学缺乏理解,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等缺乏认识有直接关系。
(二)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缺乏真正的理解
以“种植”活动为例,围绕种植这一主题可以确立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特征;植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在满足其自身需要过程中的作用;植物的基本需求;生命周期;植物跟环境之间的依赖性等。
教师在确立探究活动的知识经验目标维度时,尽管可能会考虑到“周期性”“多样性”等概念,但是对于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缺乏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将总目标定位在多样性和周期性两个维度上,但是落实这些目标的实践活动之间却没有什么差别;二是虽然活动的总目标被设定为“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但在分解的具体活动方案中体现的却是植物多样性的内容或是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内容。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并不清楚周期性和多样性的概念。由于教师对于活动目标中所涉及的关键概念把握不够准确,在制定活动目标和开展活动内容时便很容易“跑题”,进而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下一篇:浅谈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思考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