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2013-02-14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评定和评分工作;登记和统计,先把评定结果编制成逐人登记表,一个样本一张,在这张表上每人一行,登记研究对象的各项调查结果,再统计各项的平均数、标准差或人数百分比等统计量并记入登记表的下部;编制统计图表,把几个样本的统计结果合到一张统计表上,将使调查结果集中而且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统计检验,调查所得的某些结果,有时还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总结。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以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为例子。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经过收集和整理,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还必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可以得到最原始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统计图也是对数据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描述。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用以绘制统计图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是微软公司的EXCEL软件。如果你用该软件制作了统计表,那就非常容易在该表的基础上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

(3)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活动报告撰写是这一阶段学生活动的重要活动任务之一,学生收集到的材料、研究中发现的规律、得到的体验和认识只有总结出来,形成书面报告才有价值。撰写报告是学生共享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的研究“逼”教师去钻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

学生成果报告基本格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标题、摘要和活动的背景。第二部分是主体报告部分(即正文部分)。包括活动或研究选题角度、活动或研究过程、活动或研究方法、活动或研究结果、建议等。第三部分是参考文献。第四部分是附件。包括调查问卷、开题表格、各个阶段活动记录、活动感受、有关证明、活动照片图片、证书等,主要起到实验活动证据和补充说明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因实践活动方式不同,而呈现出相对的多样化。如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等。下面以调查总结报告为例作进一步说明,调查报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记录。调查报告的表述没有固定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题目。题目要简练、概括、明确的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第二部分——调查目的。调查报告开头要表明课题调查什么,为什么要调查等问题,要将调查的背景、筹备过程、主要内容和调查过程、调查的意义等内容交代清楚。

第三部分——调查的基本过程。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准确,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图表示形式表示,以增加直观性,一目了然。正文的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就写作方法而言,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①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②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③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④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就调查报告内容而言,包括本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何实践意义或理论意义;所提出问题的调查,是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的,应把调查的内容、要求、程序告诉读者;对于调查所得的结果用统计图或统计表做简单明了的解释。

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交代通过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结论与建议是对调查所得结果作理论上的解释,提出研究者的看法,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调查课题。在观点和材料的处理上,可以先列出材料,然后分析和推论,引出观点。也可以先摆明观点,然后用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的分析来说明。

第五部分——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或活动剪影、记录卡等各种附件。

(4)指导学生讨论并指定成果展示初步方案。

为了让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地进行展示和交流,为主题活动评价提供依据,指导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本小组成果展示的活动计划。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