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入点,以 “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通过各种方法的交往训练,培养农村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一 、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我们从尊重孩子、生成智慧、富有情趣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我们从激起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分享快乐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三、社会交往,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我们从促使学生主动交往、悦纳他人、调整自我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从中,我们觉得这种做法实践了新课程理念,增强了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从交往中体验了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交往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 社会交往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分校,学生由于交往范围狭窄,大部分孩子怕生人,羞于与他人交往,交往能力比较差。同时,其家长知识结构、周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孩子交往圈相对封闭等局限,并且农村父母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重视智力开发,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缺乏正确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方法。再有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某些原因,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让人堪忧。
马克思指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其“交往是固有的”。《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书中提到:“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交往”。美国著名职业规划专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百分之十五,而交往能力却占百分之八十五。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然而,就是这个创造了无数神话的神童,却由于交往能力极端低下,最后退学回到了http://www.51uc.net.cn老家。他的事例,也充分体现了人际交往之重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从交往中体验情感、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孩子在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人互相关心、爱护、合作的环境和条件。因而,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时常出现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因此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入点,以 “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通过交往来倡导儿童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就上述问题作了以下尝试:
一、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
新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儿童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的任务。这种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这样,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由单一垄断走向多维多元。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儿童自主地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老师应始终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更加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从而与受教育者真正建立起交互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尊重孩子。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就很难使“交往”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首先,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其次,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对儿童的发言,教师要微笑倾听,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 采用言语的、动作的、情感的等多种方式,扮演观察者、同伴、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同孩子进行广泛、积极的相互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因此,让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往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斯霞老师说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借助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如:我在一年级上《学校里的一天》时,我让同学们画一画国旗时,发现一个孩子上课偷偷吃东西,我特意不去看他,用欣赏眼神看着另外的同学:“呀,现在第一组的小朋友画得太象了,老师真喜欢。接着,我又转向刚刚吃东西的小朋友:“现在同学们都做得很好了,老师真高兴。”我想: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时,有时需要回避一下,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和时间,也就是说:为了尊重孩子,有时“教育需要等待”。
平时,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语言会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如:我在上《我们的学校》一课时,首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校园的国旗、花草、运动场……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绘出我们美丽的校园。当一个小朋友画好拿给老师看时,对我说:“这是我们的新学校。”老师用充满欣赏的表情,惊讶地赞叹:“呀!我们的新学校好美呀!这国旗和几棵柳树画得特别漂亮。不过,还可加上你的设想,让我们的学校更美。”这时,我故意不去注意其它同学,但后来几天中陆续收到同学的画,“老师,送你一幅画!”声音是那么地悦耳。每个学生不断地有新的创意。可见,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诚恳的赞扬、认真的表情、平等的气氛,都显得多么的重要。这样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重视、爱听好话的需要,从中,在师生的平等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教师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平等地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生成智慧。
要使农村学校师生之间顺利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定要走入学生中,去真诚地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叶澜教授说:“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存性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合理利用交往中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直面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冲突。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我告诉同学们:“有困难找老师,不管是物质的支持,还是精神的鼓励:是热情的赞扬,还是冷峻的坚持,目的都是为了大家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老师带学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走一走楼梯,告诉学生拐弯处、楼梯口、单杠、双杠……注意安全;池塘边虽然很美,柳叶青青,鱼儿游荡,但我们不要趴在栏杆上,拐弯处慢慢走,不冲撞,安全第一最重要。最后,让同学们讨论:上课为什么不能乱喊乱叫?跟同学讨论问题为什么声音要轻?走校园的楼梯为什么不能跑?……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创造场景和多种道德选择机会,让学生能大胆地与老师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活跃。,教师用自己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使儿童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采用教学新用语,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师生交往密度的增加,教师经常采用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学新用语,使教学语言真正成为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有力纽带,例“愿不愿、想不想”“再努力、加油”、“你真行、真棒”“教教同学、当当小老师”、“没关系、谢谢”等等。并充分运用教学媒介,如手势、眼神、教学的节奏变化等与儿童主体表情互动,使儿童自觉投入,积极参与交往。用眼神表达关爱,用微笑当作奖励,抚摸传递喜爱,也可坐到儿童中间参与讨论、辅导、讲述。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儿童可掌握交往的知识、方法、技巧。
平时,对学生中一些不同观点,教师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儿童讨论性的不同解释和观点,对有些教师一时不能作出肯定或完整的回答,应对儿童讲明“我也不十分了解”、“等我查询一下”。有些交往活动,可以与他们交谈、让他们反驳、提问、挑战,以利于形成教学民主氛围。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有新的生成,新的感悟。
3、富有情趣。
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表演技能相对城镇孩子不主动些,因此,教师多采用各种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去教育,寓教于乐。如在学习《上超市》一课时,我们在教室里办了一个文具“超市”,学生扮演售货员,教师扮演顾客来买东西,东张西望地找东西,这时学生就主动来问:“请问您要买什么东西?”教师扮演的顾客就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就耐心带着“顾客”选购介绍各种商品及功用,“顾客”买到了想要的东西,满意地笑了,同时对“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满口称赞,学生获得老师的表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情绪,同时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如:我们在学《当好小主人》一课时,我们要学生演一演小品“不懂事的小主人”:爸爸、妈妈出去了,外公、外婆来到家里,家里只有丁丁,而丁丁打开门后却只顾自己玩,应答外公、外婆的态度冷淡,语言生硬。在表演小品时,教师也进入角色。小品以后让学生评一评,丁丁做得怎么样?外公外婆会是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使同学们知道,交往时对人要有礼貌,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在学《我愿与你交朋友》时,教师也融入到学生中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跳,大家玩得多快乐。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又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始终要做到尊重对方,多赏识孩子“太棒了!”有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真诚拥抱,用两个手拍一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告诉学生,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感到真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亲自参与每一个游戏,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并乐于和教师进行交往和游戏。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心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有良好的交往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
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十分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他认为儿童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关系,孩子们兴趣相接近,相互间感情融洽,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能摆脱同成人交往的畏怯心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表达出来,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孩子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而促进孩子活泼开朗个性的形成。我们努力使学生做到:
1、乐于交往。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常是学生自发的、自觉的交往。农村孩子怯于主动与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两眼不敢看对方,显得十分拘谨、胆小,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不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在游戏活动中独占玩具、争抢玩具现象普遍,攻击性行为较多,在学习活动中,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淡漠,爱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缺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游戏活动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实质是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活动灵活地、互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对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发挥游戏与教学的最大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