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有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新探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包含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突破口。指导思想上,体现素质加能力的培养定位。在方法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体现知识性、思辨性、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向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过渡。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以此为思路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无论综合素质教育中的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大多与人文素质相关,如智力因素中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情感、情绪、意志、个性等,都可以通过人文课程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职院校学制短、实习实训时间多,不可能拿出很多课时用来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挑战,促使我们找到突破口。我认为有三个方向值得探索。第一,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中融入综合素质培养。像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观点等方法内容,教师都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从教师那里得到人生启迪、学习方法、治学心得方面传授。第二,对人文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好的经验方法,比如,增加一些课时短、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的课程;开设人文选修课,学生可依据兴趣扬长避短,也可以针对不足对症求药;在人文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将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同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等。第三,人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师在吃透教育宗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担负的具体课程进行改革尝试。
以上三方向,基本囊括了高职素质教育由大到小的三个研究层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由宏观到具体来推动,但最后的落脚点必然体现到具体每门课程中,贯穿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所以我们认为,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人文课程的改革,在全面铺开和推进之前,必须选好突破口,积累一定经验,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办法,并以之回应和促进其他课程改革。我们选择大学语文这门全院公共课,在某些班级作了一定尝试,取得一些效果,为人文课程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积累了经验,为今后人文课程的整体改革作了铺垫。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几年教学实践过程,我们经历了两次观念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一般语文课到不是一般语文课的转变。曾经认为大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课的延伸,因而,讲授方式是填鸭式的,方法不灵活,教学内容不宽泛,此种情形下,出现三个误区,过多纠缠于知识细节,那些知识,很多是学生们都学过的;过多强调文学鉴赏性;过多拘泥于教材课本内容。后来,我们逐渐明白大学语文不同于一般语文,它是使学生借助汉语言文学这个载体,加强阅读的广泛性,提高欣赏的趣味性,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语言运用的周密性。在这种认识下,确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原则:一是开放性原则,大学语文针对的群体是思想开放的青年大学生,因而,不能简单上成篇目解读课或文学鉴赏课,应该以教材为切入点,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向各个知识领域延展和渗透。二是自由性原则,自由,不是指课堂纪律自由,而是指对于文章的观点主题甚至情感体验,不能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盖棺论定,一言堂,教师讲,学生记,有标准答案。防止程式化的思维方法损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允许学生质疑、提问、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辩论、思想碰撞。三是形象性原则,大学语文课要锻炼学生形象性思维,使他们感性化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增加一点文学情愫,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注意营造诗意氛围,教学中,多用感性化语言和方法,如叙事、描述、例证、多媒体等,同时注意形象思维的训练,使他们一定程度上掌握形象描写的修辞方法(类比、比喻、白描等)。应该说,以这种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活动达到了一定效果,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在读书习惯养成和方法的使用上,有所进步。
下一篇:有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