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

2013-01-17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的“学雷锋”活动存在着“离开雷锋”的倾向与问题,包括:对雷锋精神的狭隘理解,活动形式的强制性、形式化和功利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对“学雷锋”的质疑。雷锋的成长历程表明,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可偏离这一核心而妄谈学习雷锋。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不仅是适应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论文关键词]雷锋精神“学雷锋”“回到雷锋”

一、正在“离开雷锋”的“学雷锋”运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各大报纸公开发表,“学习雷锋”从此成为我国一项常规性的群众运动。时至今日,“学雷锋”运动已开展了42年,并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但笔者认为,今天的“学雷锋”运动值得深人思考,因为这一运动无论就其精神实质还是实施方式来讲,都存在着“离开雷锋”的倾向与问题。

“学雷锋”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人们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问题,即“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的问题。从6o年代到现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内涵出现了惊人的萎缩。大致来讲,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雷锋一直被人们看成是共产主义者的典范。返观雷锋短暂的一生,我们可以在雷锋身上深切地体会到他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他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志与战友的关心、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乃至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自身缺点的不断剖析。可以说.在雷锋身上凝聚了一位共产主义者应该具有的诸多美德,用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来说就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当时,雷锋的故事广为宣讲,雷锋日记中的一些段落深深地刻人年轻人的头脑,成为年轻人确定座右铭的范本。而进人90年代,雷锋形象的丰满与完整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锋精神在社会中成为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代名词,青少年头脑中的雷锋形象只剩下了灯下埋头补袜子和帮助老人找儿子。近日,笔者就“你认为要向雷锋学习什么?”这一问题向身边大学生、小学生发问,得到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不难设想,如果社会中出现比雷锋更加鲜活、生动的助人为乐的榜样。或者,如果助人为乐被另外某种德性(如恪尽职守)取代,“学雷锋”要么必须另起炉灶,依据时代需要从另一思路对“雷锋精神”加以阐发;要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页翻过去的历史。

问题不止于此。即使承认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当代中国社会中“学雷锋”的实施方式也是很成问题并且与雷锋精神恰成对比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a雷锋助人的自觉性与“学雷锋”的强制性。雷锋在工作、生活、旅行中帮助别人,都是他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且,“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一种号召,就其实质来讲是希望人们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进行道德自律与人格修养。但在实践中,“学雷锋”却成为硬性的规定,成了某些单位(在特殊时期是全国各个单位)一项强制性的任务。b雷锋助人的持久性与“学雷锋”的形式化。雷锋的难能可贵在于他不是只做一件好事,而是一直都在做好事。作为道德自律途径的“学雷锋”,应该是内省的、日常的、持之以恒的;这种全民的人格修养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整体提升与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净化。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单位只是在“雷锋月”(三月)搞一两次“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纯粹是为了完成“学雷锋”的硬性任务而“做样子”、“走过场”;结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学了这么多年,社会问题依旧故我,文明新风千呼万唤未出来。c雷锋助人的无私性与“学雷锋”者的功利主义。雷锋助人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学习雷锋,以榜样人物的事迹为标准,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这一过程所应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但当“学雷锋”偏离了主体道德自律的轨道而成为一种硬性的考评指标时,人们“学雷锋”的动机却变成“为了评上‘学雷锋标兵’,为了得到某种奖励,或为了宣传报道而学雷锋”。名誉或物质奖励的诱惑使人们注重媒体宣传,追求轰动效应,“学雷锋”的形式主义越来越变本加厉,于是“雷锋”们请来了记者、摄影师,“学雷锋的队伍纷纷走到最显眼的街头、孤儿园、敬老院,追求“一定要让人家看到”的效果。  “学雷锋”在其精神实质与实施方式上对雷锋精神的悖离,导致了社会成员对“学雷锋”的怀疑与反对。这一问题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部分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不适合时代精神的需要,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有论者提出疑问:“我们在新的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主体精神、民主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在雷锋身上有多少呢?”b由于“学雷锋”形式化严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位或个人的功利追求,所以社会成员对“学雷锋”产生普遍的怀疑,认为这些只是为了评奖、上报纸,是“假积极”,结果反而成为阻止个人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强大舆论力量。c“学雷锋”成为硬性任务,导致人们本能的反感,致使一方面人们无暇也不愿认真了解雷锋事迹,使雷锋形象越来越平面化、死板;另一方面,“学雷锋”不能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当“学雷锋”的规定解除之后,很多人就与“学雷锋”分道扬镳,开始对其他人的“学雷锋”指手划脚。在教育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和初中都会组织“学雷锋”,高中、大学基本不组织这种活动,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小学的“学雷锋”队伍往往是赞美的少、嘲笑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