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解析民国时期“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经费筹集及其矛盾困境
[论文关键词]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筹集;矛盾困境
[论文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地为全国提供了教育改造与地方社会改造的经验,特别是在经费筹集方面为当时及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其存在的矛盾困境也牵绊了国民基础教育质的提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教育家雷沛鸿设计并得到新桂系当局支持而付诸广西全省实施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1933-1940),不仅使广西的教育风气为之大开,而且以它的卓有成效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自发韧到完成“六年计划”期间,其成效是显著的,基本上达到了“六年计划”中普设学校,完成绝大多数儿童和失学成人接受国民基础教育的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也看到民众所进发出的巨大力量,昭示着广西的基础教育仍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但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在数量迅速壮大的同时,质量却明显不足,并且在探索中,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矛盾未能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以往对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研究多从其成效与影响挖掘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造的历史地位,但对其存在的不足与困境的研究似乎略显不够。本文试从经费的角度探讨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为改造中国教育所做的努力、尝试与探索,同时也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诸多限制,其在经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成为导致国民基础教育质量跟不上数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
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中得到中央政府拨给的一部分义务教育经费,绝大部分还是靠地方政府拨发及社会力量筹集。主持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雷沛鸿认为“我们对于教育经费的筹措,有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使人民认为这种教育是为自己而办的,所有学校为自己而设的,大家自动来参加,自动去筹款,按家产派款也可,抽积谷仓也可,都要从需要与自动作出发点”。这个原则既是出于广西是个穷省,政府财政紧张的考虑,也是出于“用最少的经济,办最有效的教育”的主张。过去许多地方以举办教育为号召借以开辟财源,“到了筹款告成,混入地方财政统收统支之后,教育却沾不了光”,这样的利益未到,捐税先行,使“人们已负担了义务教育的税捐,却没有享受真正的义务教育”。所以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的解决主要依靠发动民众力量,为自身的教育添财出力,筹备基金。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大纲》中拟定的经费来源包括:拨发各县原有粮赋附加二成义务教育经费;拨用各县粮赋附加三成教育经费;将来各县中改组经费由省库支给后,原有县中经费全数拨充;拨用其他地方公有资产及经费。1934年,广西各县国民基础教育费共2,785,189元[Cs],其中粮赋附加二成义务教育经费共495,824元,粮赋附加三成教育经费共745,359元,这两项中来源于粮赋的教育款项占国民基础教育总经费的44. 6%,其余占大半的55. 4%除少量由中央及省财政补助外,大多则是主要依靠地方自筹。1935年各县基础教育经费收入总计5,249,309元,其中中央补助费143,083元,省款补助费47, 747元,县款3, 429, 035元,各校自筹经费1,629,444元,由地方自筹(各县及学校自筹)的经费高达9600。可见国民基础教育经费虽分为中央补助款、省款、县款及学校基金四部分,但实际上尤以地方自行筹集学校基金为主。
国民基础教育经费采取“统筹分配,因地为粮”政策,以政府酌量补助为过渡,鼓励各学校逐渐筹足基金,务求达到自给自足之要求。最初,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以县款设立为原则;村街国民基础学校,教职员薪傣以县款支给为原则,其他经费应由各村街自行筹集。第一次修正《广西国民基础学校办理通则》(下文简称《办理通则》)后,中心国民基础学校经费,仍以县款支给为原则,县款不敷时应由地方自行筹集;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之经费,除校长生活费由县款支给外,其余概由各村街自行筹集,但未筹足以前,应由县款补足之。第二次修正《办理通则》,则进一步规定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之经费,以由村街进行筹集为原则,在未筹足以前,则由县款补助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之经费,除校长教师薪给由县款开支外,其余均由地方自行筹集。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的趋势:地方政府款项的支持渐少,各地方自行筹集成为国民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
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的筹集方法
下一篇:剖析《紫色》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