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教师知识研究的兴起背景

2013-01-17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的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有效的教师?这是有效教师(teacher effectiveness)研究的重要内容。从19世纪末开始的有效教师研究,经过大致三次主题的转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转向了对教师知识的研究。

1.对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上,认为搞清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可以依此进行,因而对教学和教师的研究比较少。最早对教师的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效教师和低效教师之间人格特征上的差异来探索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由于当时还没有测量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态度等因素的工具和量表,因此早期的研究是让学生们对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教师进行评价,或者由教学专家进行判断,从中寻找出好教师的特征,如有更好的教学技能、更多的学科知识、更严格的纪律、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心理学家已经制定出测量人格特征的量表,开始对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量,发现了有效教师一般具有自我控制、良好判断力、热心、体谅、有魅力等特征。所发现的这些特征,虽然在直觉上似乎应与有效教学有关联,但这些早期的发现并没有得到实验或经验的检验,即没有发现“好”教师的特点对他们做什么和他们的学生学到什么有多少影响。后来,随着“学业成绩测验”方法的运用,研究者们开始对有效教师的特征与学生学业成绩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关联性远比预期的要低,在所有的情况中,只有不到30%的情况出现正相关。

2.有效教师做什么的研究

一方面由于有效教师是什么的研究没有取得可靠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行为主义和过程一结果研究范式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研究者认识到“教师做什么比教师是什么更重要”,并开始将研究的侧重点转向对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专家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如进度、提问、解释、评价以及清晰性、指向性和热心等。这些研究都是将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其研究程序是精心设计的,研究过程是严格控制的,也取得了一些有用的、可靠的结果,有些结果甚至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仍在起作用。

但是,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并不像行为研究那样简单,教师的人格特征、情感因素、认知过程、行为活’动,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反应、教学的情境等因素,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测量有效教学的惟一因素,也不是教学的惟一目的,因而催生了对有效教师研究的新转向。

3.有效教师想什么和怎么想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勃兴和对行为主义的否定,有效教师的研究从关注教师的行为转向关注行为活动的潜在原因—心理过程的研究,即关注有效教师想什么和怎样想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思维的研究。由于对教师思维和决策研究的兴起,自然要激发与思维密切相关的教师知识的研究,这样,有效教师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人到第四阶段—教师知识研究的阶段。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