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设想

2012-12-28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设想

[论文关键词]旅游教育 现状原则 培养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分析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构建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旅游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稳步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从需求层面看,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对于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旅游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旅游院校的总数和在校生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于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旅游专业教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旅游院校教育的学历构成不甚合理,高学历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意愿不高,进入行业后人才流失率偏高。而且,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即使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掌握了前沿的信息,但仍然缺乏实践经验,毕业之后很难较快地胜任旅游行业基层工作。旅游专业教育如何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培养相当数量的多层次、多类型、特色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业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2.各高校旅游教育特色不鲜明,教育模式不灵活。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一定错位,旅游教育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失衡。纵观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大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竞争力趋同。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却只能停留在书面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旅游管理教育与一般管理学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专业或实际操作培训不足,课程中基础理论性课程比例过大,实践性课程及实习相对较少,不能适应旅游业界要求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做到对旅游企业实行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许多本科生虽然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往往出现脱节的情况,服务技能不够熟练,思想不稳定,难以适应起步阶段的高强度劳动,人才的流失和频繁流动状况令人担忧。

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