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12-27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公共教育学 案例 案例教学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突出特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总结评述三个基本环节。要提高公共教育学运用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就应重视高质量案例的选编,构建系统的案例知识体系,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和培训。

公共教育学,是各类师范院校为非教育专业本科、大专以及一些教师培训班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担负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目标不明、教法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在工商管理界和法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的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案例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之处。一个案例应该包括实际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从教育学的独特角度,可以这样来给案例下一个定义:所谓案例,就是完整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隐含着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冲突的多元化方法。

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典型的教育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采取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使学习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独立研究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积极研讨等形式,来加深学习者对于教育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全新教学方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是进行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精选案例。依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编案例,是教师准备的第一个环节。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从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期刊、杂志、相关案例选编书籍等渠道搜集、整理、选编了几十个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力求保证这些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鲜明的目的性、问题性和丰富性,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案例基础。

2)教学准备。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仔细通读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明确案例的背景,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然后还要思考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或者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评估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或是否会展开真正的讨论。如果是一边倒,还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习者的观点相对立的角色;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引发起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习者的思维。[1]总之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2)学习者的准备。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由教学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次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有对案例做出分析讨论的责任,应该做好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习者应熟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内容,有时还要写出个人阅读笔记。总之,学习者既要做好分享成果的准备,也要做好为别人提供可以分享的成果的准备。而且,还应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2]

2.课上的实施

(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案例:给学习者印发文字案例;教师自己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事先将文字资料发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准备,以角色扮演方式来呈现案例。无论哪种呈现方式都是为了丰富案例引入形式,使学习者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人物的行为。

例如,在讲到《教师与学生》这一部分时,引入“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案例。

首先由老师讲述引出第一段: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然后带感情地愤怒地讲述第二段: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贱’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

第三段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事先将材料发给学习者准备,由一位同学扮演王老师,其他同学扮演下面的学生:

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2)提出问题。将案例以各种方式呈现以后,教师会向学习者提出几个让他们讨论的问题。一类是案例概述问题,引导学习者从整体上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把握,加深他们对案例的理解。这类问题如:“在案例中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或原理?你认为中心的问题是什么?”另一类是理论分析问题,引导学习者将教育知识原理和案例事件联系起来,在运用原理对案例事件分析的过程中达到既深化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对案例问题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认识。这类问题如:“你认为在该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第三类是教学决策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案例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教育教学情境提出的,其目的是希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者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并对他们以后处理类似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类问题如:“如果你是该案例中的教师,你如何处理她在课堂上遇到的情况,如何更好地管理课堂?在这节课后你又会怎样做?谈谈你这样做的依据。”[3]如上面所举的案例,就是通过以上几类问题来进行设问。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