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国当代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浅析

2012-12-2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我国当代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浅析

【论文关键词】教育评价机制 改革 必要性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按照对象不同可划分为:教育者工作评价机制、受教育者学习评价机制、教育相关部门工作评价机制。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相关工作的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虽然一直未停止过,但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何在?教育评价机制优则教育工作顺利,教育事业昌盛;反之则会使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长期以来对教育部门和教育者教学工作评价上存在的目标不清、方式不当、切入不准等问题,导致了教学评价工作走过场、讲场面、重阵势的后果;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但对学校内部管理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还会引起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反感;更无益于课程改革的管理和关键问题的解决。

一、以教育者的视角看现存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示范课,素质教育=示范课?的疑问使教育者困惑。大部分学校将教育者是否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简单的等同于“示范课”,将示范课作为教育者教育工作评价的依据。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教育者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如何上好示范课当中,而忽视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的去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忽视了示范课的瞬时性和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差别;忽视了示范课只是做为新课改理念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的本质性。

2.现存教育评价机制使教育者作为课改推动者的角色边缘化。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角色由原来的教育的主导者变成了教育的推动者和引导着、变成为受教育者创造适合的条件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使受教育者能力的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但现存教育评价机制中的以升学率、班级成绩排名等量化指标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却严重的阻碍了教育者角色的顺利转化。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问题仍然被禁锢在所教授科目、班级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以考试为最终导向就问题上,牵制了教育者角色转化与课改理念的同步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将新课程改革下教育评价机制的量化指减少而逐步增加更多符合课程教学目的的定性指标。

3.现存教育评价机制使教育者对人才的界定陷入两难的境地。何为人才?分数高,还是综合素质好?需要即人才,从人类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本身以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人为目的这个角度来审视,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能称得上人才。但是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降低,其导向作用往往体现在将教育者在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引向灌输式,教学活动难以自主,一直遵循的是考什么就讲什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路线。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中尤为明显,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中“语、数、外”被视为主课,其他关于德、智、体、美、劳的课程的上课时间大多数被“主课”占用,导致教育者无法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培养出的往往是高分而低能的人,受教育者的人格方面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

二、以受教育者的视角看现存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