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统计课程改革与全民素质教育探析

2012-12-18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统计课程改革与全民素质教育探析

论文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论文摘 要 加强统计课程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全民素质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的统计人才,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探索基于素质教育的统计课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当前统计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统计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当前,统计对象日益复杂化和经济活动多样化,我国统计准则又不断改革的环境下,对统计课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

一、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从社会实践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统计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教学模式,大多将学生按本科生教育模式来培养,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本科教材的简写版,讲课也是先理论再实务顺序讲课,没有按照实际工作流程顺序来重整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达到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

从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仅限于课本,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无论是统计课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上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查,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手段和考评机制,导致统计教学结果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的脱离。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素质教育的统计课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当前统计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计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 统计教学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

首先,就统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的统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统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是否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统计证据支持所作的统计结论)。而现行的统计教学方式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其次,就统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教育中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统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能完全衔接。

(二)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现代统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统计由传统的财务统计不断扩展到经营统计、管理统计、经济效率统计,内容不断丰富;目前统计教学内容对统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比较充分,对统计实务介绍比较欠缺。教材内容上看,也是理论性过强,案例资料较少,有的案例资料或时间滞后于当前的经济环境,让学生感到操作性不强。

(三)师资队伍严重脱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