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2012-12-1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论文摘要] 网络调查分为网上定量研究和网上定性研究两种。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使得网上定量研究具有先天的不足。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转向并不是要将定量研究从网络调查中排除出去,而是要表明,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理应在所有的网络调查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网络调查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网络调查;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案例研究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网络相关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通过CNKI搜索可以发现,以网络为主题的文献已达数十万篇之多。互联网研究正成为当下一门受人追捧的“显学”。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显学”在相当程度上仅是因为网络问题的受热所致,还远未成为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显学”。整体而言,互联网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其显赫的学术地位存在较大反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互联网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网络调查是互联网研究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互联网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对其进行反思,将有利于推动当前的互联网研究。网络调查这一概念在不同文献中有着不同的指代,在对其反思之前,有必要对网络调查的范畴作一个简要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调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调查,包括网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网上定性研究方法。另一类则是测量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它又可分为以网站为中心的测量、以用户为中心的测量和以广告为中心的测量。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第一种界定,即网络调查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调查,包括网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网上定性研究方法。

一、网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度

对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一个较为妥当的表述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回收的调查方法”即借助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网上定量研究方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抽样然后对该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此去推断总体的情况。在这里,能否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就成为了网上定量研究的关键所在。那么,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调查又能否做到这一点呢?

在另一篇文章中,根据互联网在网络调查中的作用,笔者曾将网络调查分为实名网络调查和匿名网络调查。在实名网络调查中,调查者清楚地了解被调查者的总体概况及被调查者的某些社会属性,网络主要起到传输的作用。它的典型做法是:首先了解和掌握总体情况;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通过互联网将问卷传送至被调查者手中;被调查者回答完毕后,再通过互联网将问卷传回;调查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这里,互联网的作用是传输问卷。其实,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邮局邮寄等来实现,只是与互联网相比,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但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而对匿名网络调查而言,网络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送问卷,同时它也把一群未知者聚集起来,能让调查者较为容易地找到调查对象。但是,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总体情况并不了解,对被调查者的某些社会属性也并不清楚。或者说,相对于调查者而言,被调查者是匿名的。例如,将调查问卷挂在某个网站上,等待被调查者来回答。至于谁会上网、谁会打开问卷、谁又会填写,调查者事先并不知道。

在对网络调查作出如上区分之后,接下来再对其使用限度进行分析。先看实名网络调查。从理论上说,实名网络调查可以做到基于概率抽样原则,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网络将问卷发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然后再通过网络回收问卷。这也是实名网络调查的最大优点所在。但在实践当中,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有时甚至无法实现。界定总体、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这些步骤与传统的社会调查并无二致。当我们试图将问卷通过互联网传递到被调查者手中时,问题开始显现:每一个被调查者都上网吗?他们的上网频率如何?对于上网者,又如何获知他们有效的网络联系方式?其中,第一个问题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进而关系到实名网络调查的可行性。而根据最新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为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男女网民比为55.1∶44.9,10到39岁之间的网民占总网民数的80%,城镇网民占73%。这一组数据透露出的信息是:我国仍有63.8%的人被排除在互联网之外,上网者以城镇中青年男性居多。这就意味着,实名网络调查只能在占我国总人口36.2%的国民当中进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网民的年龄、性别、地域因素。其后果就是,实名网络调查的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只适宜在某些特定的群体如大学教师或是特定范围之内如单位内部进行。超出这个范围,被抽取的样本中就会有很多无法通过网络回答,进而影响有效样本的数量和结构,最终破坏样本的代表性,导致无法根据样本的情况去推断总体。至于上网频率和有效网络联系方式的获得,也都有可能对样本的代表性造成影响,但影响力不如第一点大。

至于匿名网络调查,其典型做法则是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链接在某网站上,当网民浏览该网站时,调查问卷自动弹出或者是网民能在网站显著位置轻易找到该链接。网民在线回答完毕并保存之后,资料则自动汇总至预定的数据文件中。匿名网络调查的问题是,调查时谁会浏览该网站,谁会打开该链接,谁又会接受调查,这些都不能确定。这与概率抽样中根据抽样设计,主动查找被调查者的做法恰好相反,它是被动等待被调查者“愿者上钩”。由此,就形成了匿名网络调查的最大局限——抽样的非随机性。这一局限是对抽样调查的极大伤害,因为它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样本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缺乏代表性。由此,基于匿名网络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就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