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强化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教学保障的几点思考

2012-12-1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强化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教学保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专业 文学教育课程 教学保障措施

论文摘要: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要真正发挥作用,仅靠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变评价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措施。理工专业教育要切实改变观念,改变课程类别与性质并适度增加学时学分,强化师资队伍,严格过程管理,夯实实践环节。只有保障措施得力,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而言,文学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学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看,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关联,教学目标既有差异又殊途同归。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只是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方式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这样,文学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这些措施既包括理工类专业自身的观念、制度、计划和实施办法,也包括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加强责任心、提高教学水平等。

1 切实改变观念,重视文学教育

当前,虽然文理渗透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理工院校主管教学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尤其是各理工专业负责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观念,情况并不容乐观。2006 年,在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背景下,“北大教务处曾征求过各理科院系领导的意见,几乎所有的院系领导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人文素养、加强写作能力都有帮助。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一些院系又都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大学语文课。”①此种情况绝非北大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语文课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文学教育课程。因此,要使文理渗透避免成为时髦的名词或口号,理工专业负责人必须切实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②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时,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 改变课程类别与性质,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

当前的文学教育课程,一般除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课外,其余主要是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而且是公共选修课程出现的,学时学分也比较少。例如在陕西理工学院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教育课程只有120学时7个学分,每一门课程不超过30学时2学分,有的课程只有20学时1学分。③问题在于,素质教育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很有限,而文学教育类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又只是一小部分,无论学生怎样选择,都必然造成学生对文学教育课程实际选择上的不完整。这样,即使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再科学、完善,也无法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因此,首先需要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可以考虑将部分文学教育课程尤其是核心文学教育课程列入其他课程类别,并改变其性质,如将“中外文学名著鉴赏”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将“技术美学”或其他根据理工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如“建筑美学”、“服饰美学”、“材料与生活”、“影视技术与艺术”等列为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将“写作”(主要是科技论文写作)列为专业必修课,等等。其次,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随着课程类别和性质的改变,部分内容非常丰富、难以在30学时或20学时内完成教学且能保证质量的课程,学时学分也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例如“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技术美学”等课程。通过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并适度增加学时学分,可以使文学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3 强化师资队伍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一般由专业所在院校的文科专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承担,少数课程如融合类课程尤其是各理工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从文科专业教师来说,之所以承担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目前而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者是因为教学任务已经下达不得不承担,或者是为了完成所在院校额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是为了获得课时津贴,而并非是出于对文理渗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由于缺乏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承担课程的教师通常都很年轻,教学经验、能力相对欠缺,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强化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首先,文科专业负责人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不会掉以轻心,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尽可能将相关课程安排给职称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其次,文科专业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将其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认为是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获取课时津贴的一种途径,从而增强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能认为是给理工专业学生讲授就可以敷衍了事。相反,由于文学教育课程学时少,理工专业学生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因而更应注意根据课程性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调整、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只有强化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 严格过程管理

目前,主要作为素质教课程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在管理上相对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所申报课程的审批程序形式化,但凡申报,均可进入素质教育课程,造成文学教育课程的无序状态;很多教师待所申报课程进入培养计划后,何时开课完全根据教师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而定,导致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可能很多,但在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真正开出的课程很少;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教师自我的良知,缺少必要且有效的监控等等。因此,必须严格过程管理。首先,申报文学教育课程教师所在院系对教师申报的课程必须严格审核,对其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其次,学校教务处组织成立由教学委员会委员、理工类专业负责人、文科专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参与的素质教育课程审核小组,对所有申报的课程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审核通过的课程,申报教师必须进行答辩。审核小组根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师的答辩情况,最终确定课程是否进入素质教育教育课程培养计划。再次,保证课程开出率。所有进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文学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培养计划在某一学期全部开出,教师无权自行决定课程开设与否。教师如因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开出课程,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对擅自不开出的课程,教务部门可以更换教师或将课程从素质教育课程中取消。最后,切实发挥教学监控体系的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院系、专业一般都构建了由教学主管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以及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监控体系,然而,这样的监控体系通常都主要运用于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监督,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监督作用发挥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发挥。因此,要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固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更要切实发挥监控体系之于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例如,课程承担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必须有意识地检查教师的相关课程教学情况,教学督导必须有意识地定期听取相关课程,教学信息员定期将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给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除此之外,各理工专业主管教学的领导也应当有意识地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反馈给学校主管教学部门或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等等。总之,只有严格过程管理,文学教育课程才能摆脱无序状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 夯实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