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

2012-12-14

校庆活动作为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大规模喜庆活动和文化生成形式,其成功举办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园与校友之间的心理契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校庆文化的价值诉求。美国组织行为学家Ronsseau等研究者提出:心理契约就是当事双方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当事双方相互责任的一种默契关系。心理契约研究最早发端于企业,将其内涵导入大学,则是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期望,作为他们的需要而被意识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学校、教师、学生达成心理契约的前置条件。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期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契约化过程,部分契约才能达成相应的心理契约,从而才能确定契约关系中各方的相互责任。当然,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双方的相互期望是否能达成心理契约,不仅取决于是否让对方感知到了各自的期望,还取决于各自自我期望的水平。校庆文化建设中,只有对对方的各项期望与其自我期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被认同的部分,才能构成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就是说,当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间认同并接受了他人对自己的某些期望,就意味着对这些期望中蕴含的责任作了相应的承诺,亦即对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了彼此的心理契约。也只有这样,校庆活动的文化功能与蕴涵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校庆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与升华。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高校校庆应以文化理念为轴心,以文化建构为支撑,把校庆活动办成充满欢乐的艺术节,充满品味的文化节,充满人文的教育节,使校园成为师生和校友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校友是大学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话,师生员工则是学校近在咫尺的自身主体资源。他们因为本身对学校的现状有着独到的切身感受,更容易直接参与到校庆活动中来,进行建设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校庆活动中要尽力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校庆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的高度统一。马斯洛在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都有学校归属的需求,而且归属感对于大学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毋庸置疑,在校庆文化建设及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校归属情感,进而有助于推进校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当一个领导在教师心目中是一个尊重教师、宽容教师和关心教师的良好形象,当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的良好形象时,教师和学生自然就会有学校归属感,他们就会从思想、情感、心理和行动上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还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出一定的牺牲。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