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制约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要素分析

2012-12-14

当前我国大学基本尚未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实体,通识课程由教务部门组织协调,基本采取“分布必修型”或类似形式,通常是按学科设课,由各院、系安排教师上课。教务部门工作繁忙且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往往以一种次要课程的态度去对待通识教育课程。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一系列制度保障,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受到制约。

目前,美国和我国台湾和香港的大学大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作为与院系平行的教学组织,专门进行通识课程的规划、实施、组织、管理等,对提升课程的地位和品质有很大促进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以学科、专业为基础而建制的院系制度,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各自为政,不符合通识教育的整合要求,专业教育为主导的格局,使得没有学科归属的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很难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运行以及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通识教育中心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并提出要从根本上保障通识教育得到重视,可借鉴美国经验,将目前的本科教育从各专业学院剥离出来,成立文理学院,专门从事本科生教育以及基础科学研究。针对我国的实情,我们应该寻找一条代价比较小、折腾比较少的渐进道路。正如甘阳先生所认为的,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首先关注课程和教学环节,可以走一条更有实质效果、比较易于操作的道路——以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和“助教制度”这两个环节为中心。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来整体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负责与教务部门和相关院系协调联系。

在制度化保障体系上,一要完善通识课程评价监控机制,如通识课程申报审核、课程选用制度、课程试听制度、课程方案的评价制度、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制度等。二要建立通识课程实施保障机制,如通过名师授课、跨校选课、助教制等制度,有效保障通识课程的师资。三要加强激励机制,对开设通识课程给予经费资助;单设专门的通识课程优秀教学奖;通过开展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立项,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对通识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逐步建设一批通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等。

除了上述几大原因,通识教育理念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的低效。通识课程体系的不科学,师资的学术背景、素质的薄弱,教学资源和经费的不足等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客观因素。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大学教育理想,在通识教育传统相对薄弱的中国高等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注定要有一段艰难的跋涉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教育应该追求这样的理想。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