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2-12-13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管理 综合素质

【论文摘 要】公共选修课在拓宽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高尚的兴趣爱好,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今后的长远学习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高校开设灵活多样的公共选修课,对高校本身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高尚的兴趣爱好,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就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其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 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方面

第一,选课“挑肥拣瘦”,严重“偏食”。事实上很多学生对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不甚了解,对自己的知识需求不明确,选课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面对现在的“速成”社会,一大部分学生选课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不管自己喜好,偏执的只选择诸如《针灸推拿》、《微生物发酵》、《断层解剖》等这些实用性强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而对《古代诗词欣赏》、《中华礼仪》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就置之不理。更有学生选课的标准是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容易修得学分。这些反映了现代大学生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第二,“选而不修”。有学生认为选修课纯粹是为了“凑学分”“摆形式”。随便选一门课,结果最后连任教老师姓什么,上课的教室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能够从中获益多少。也有学生虽然从不缺课,但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睡觉或忙于其他事情,学生“隐形逃课”的现象频繁发生。

2.教师方面

一方面,选修课的学生多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人数众多,使教师讲课的面向变得复杂而不好把握,众口难调。又加上学分少,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使得一些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不愿承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而年轻教师又往往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工作量,被动地承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重必修轻选修的倾向,甚至个别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随意性较大,无整体计划,对选修课的考核实行“宽进宽出”的原则。

3.学校方面

第一,课程分布失衡。学校往往受现有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难以开设数量多、质量好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课程种类和总课时数都达不到要求。

第二,管理相对松散。学校对选修课的课堂容易放松监管,当学校有其他活动(如开会或考试)开展需要占用教室时,选修课需“无条件”让出。这在学生心里造成了选修课“可上可不上”的误区。而且,学校对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管理,也常常是一手软一手硬,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缺乏有力的措施。

二 加强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