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

2012-12-12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达成学生教育目标的主要环节,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服务。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要努力做到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力图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生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联系,同时又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时候应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既要有参观学习的一面,还要保证充足的动手操作的空间;不但有专业技能的展现,还且还要有岗位交叉的要求。高校为了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可以采用组织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种组织方式,立足全面参与,既突出个体的能动性发挥,还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二)加强指导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构建、主体参与、重点突出、考核与激励等环节上下功夫。1、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各项措施落到位,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社会实践中的职责;2、采用社会实践项目支部-团总支(分团委)-校团委三级申报制,让大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征集到创意好、操作性强的实践项目;3、采用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竞标制。高校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竞标会,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优秀的团队中去,使社会实践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使有限的活动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用;4、实行社会实践活动跟踪考核制。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对于阶段性的效果考核,要有指导教师、学生及实践单位科(室)署名;5、要建立有激励作用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与学年的综合测评挂钩,列入素质拓展认证项目,并作为大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指标。总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硬件”保证。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方参与协调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功用发挥

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协调机制建设这一环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立项时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一方面通过项目申报制度,征集实践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团委可以举办社会实践项目策划大赛,借鉴好的创意,整合资源,提前准备和周密策划,打造精品实践活动;2、对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慎重评估。学校在社会实践项目设立时本着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严格落实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重视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双方实际需求,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作好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要主动出击,以互惠双赢的精神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4、及时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梳理,对于有利于社会实践开展经验和方法要形成制度,加以推广,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总之,积极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不断创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完善立体化协调平台的构建,确保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