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012-12-1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论述。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社会人士的普遍认可。上至管理者,下至教师;内到教研工作者,外到学生家长等等,大家一致认为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堂教育尤其如此。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学生们学习热情有所高涨。随之而来的高度评价也是一浪胜似一浪。透过积极乐观的表象,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激发学生兴趣仅仅如此就够了吗?学生的兴趣可以持续多久呢?我们还是先从了解什么是学习兴趣,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基本问题开始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那么,学习兴趣则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及从事相关活动感到有乐趣,是属于内在动机的范畴。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语)

也就是说,学习兴趣首先是一种乐趣,是属于学生自身喜好的一部分;其次学习兴趣仅仅依靠简单、表面的刺激是不够的。它既包括课堂激励,也离不开课外激励;既需要教师调动一切合适的教学手段,也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来自师生两方面的努力,来自于课堂与课外两个环境同步激励的。

一、课堂激励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老师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藏着教师对学生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可见,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教师积极情绪的基础上。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情感调动,教师就应转变情绪观,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二)依靠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大致可以起到三方面作用:激发情趣、激起思考、引发疑问。其中无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问题导入法,最重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今的课堂“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就忽视了问题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搭建教材与学生的桥梁,缩小两者距离。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课本教材多多少少有一种陌生或抵触情绪。因此,语言转换、相互沟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备课时不妨注意以下几点:语言沟通是否简洁明确、情感沟通是否到位顺畅、思想沟通是否开放尽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转化,将课本语言转换为学生语言,进而进行交流、理解文本中存在的思想,达到师生沟通的基本目的。

(四)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关于“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争论激烈。其实,要自主还是要讲授,是要根据教材篇目特点与学生特点而定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学生自主离不开老师的点拨,教师的讲授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所以,教师需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设置特定情境或再现生活场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依据课文篇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或是设置一定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进入角色状态。

(六)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愿学、乐学的心境,达到会穴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1、合理调控,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2、成功评价,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心理愿望,让学生深入开掘课文思想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感染熏陶,而且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