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2012-12-10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人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它抛弃了传统的审美无功利思想,淡化了传统美学所强调的精神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高校审美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审美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高校审美教育

当今社会和文化的一大变化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审美和艺术走出了象牙塔与大众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它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转而成为公共资源并日趋日常生活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语境下,既给今天高校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一时代语境下高校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试着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语境中对当今高校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

自从陶东风2002年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一文之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文艺界、美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直到今天也是方兴未艾。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打破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二是“将生活转变为艺术作品的谋划”,这一谋划致使审美消费成为时尚。三是日常生活的符号化和影像化。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日常生活日趋被符号化和影像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种虚幻空间。[1]如果说费瑟斯通主要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描述的话,那么韦尔施却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通过费瑟斯通和韦尔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描述和理论阐述不难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审美和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从以往只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和特权转变为公共资源。它们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城市广场、街道花园、住房设计、美容院、甚至日常生活消费无处不存在美的元素。在这处处充满着美学元素的时代里,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机遇,从而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消费主义社会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出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抛弃了“审美无功利”的审美观。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功利”被传统美学奉为经典,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审美消费不只是精神的享受,更多的是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表征;审美设计也不再是为了美而创造美,而是作为一种经济策略,大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淡化了传统美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传统美学所强调审美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在今天变成感官享受,大多“美的事物”只是借助了艺术的审美形式而抛弃了艺术应具有的精神文化品质,正如李艳丰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和文化批判》中所说的从“精神的美学”变成“眼睛的美学”。[3]最后,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人们辨别美与丑更具有挑战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事物披上了美的外衣,甚至有些是在鼓励感性欲望的膨胀,因此,韦尔斯认为美的整体充其量变成了漂亮,崇高降格成了滑稽。当人们面对着众多“美的事物”的时候,很难辨别出哪些是真正的美的事物。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