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浅谈

2012-12-0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迎接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数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数学教师在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之后,就是要迅速熟悉新课程、新教材,研究“标准”,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1.从主导到指导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为了传授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往往是教师“主宰” 课堂,给学生灌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标准”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主体”,要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

2.从灌输到合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课堂成为教师单一传授数学知识的场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模仿和记忆。“标准”强调师生互动,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只是讲授者和权威,教师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评判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思维。3.从教者到学者

在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师更多的是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还不行,还应是课程研究、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求数学教师应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学能够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二、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课堂中应注意以下教学策略:

(一)巧妙运用语言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这样的话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以发展,如何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把课本中的数学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2.组织学生自己搜集信息,以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

3.组织学生讨论与合作。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三)设计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