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预习可以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性
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其一个主要原因是听课很盲目,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心里没底,这样的学生学数学逐步会陷入学习困境。在预习中,学生肯定会发现知识“盲点”,这样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引起学习愿望,使自己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更主动,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入。
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已比较了解,这样学生在记笔记时就更有针对性,记关键点、疑难点、规律和方法,记教师补充的知识,笔记可以有条不紊,既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也避免了因忙于记笔记而影响听课的状况。
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必定要走上社会,“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长期坚持预习,就能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学生预习时,在掌握课本知识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而拓宽视野,同时为学生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实际中预习工作指导不合理,容易产生以下一些负面影响:
1、预习要求不具体,导致预习不到位。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说:“今天晚上预习×××内容。”学生就走马观花的看一遍,预习作业形同虚设!
2、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凡事得有法,有路可循,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3、预习得不到落实。晚上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4、预习见高不见低。由于预习不能实事求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总是以优先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
5、预习有时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肤浅甚至错误。预习常会使部分学生自以为懂了,于是上课时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在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常常会心不在焉,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不引起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产生误解。
所以教师只有合理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首先,预习作业仍需坚持布置下去
毕竟部分学生还是有自学性和能力完成预习作业的。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同学,并努力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抓预习作业的检查力度。初期教师逐个亲自检查,并尽量做到面评,待时机成熟后可由组长代评或学生互评。
其次,要舍得牺牲必要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由于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所以课余时间做预习的质量较差。个人觉得,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有必要“牺牲”一些课内时间。如起初我在每节课的课前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预习,这样至少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随后我进一步完善了课内预习,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的预习。在充分发挥各小组的合作意识下,我又尝试抓住学生好在同伴中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其将预习的成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或代表小组在班内进行汇报。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预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课内的预习只是一种缓兵之计,最终还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前预习。
再次,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最后,指导学生预习采用合理的方法
一般来说,数学预习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读一读定义法则
下一篇:浅谈自学课的启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