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师生互动之我见

2012-12-0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世纪之交,当世界和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在南通这方教育的热土上全面推广已一年有余,如何适应新形势并跟上时代步伐,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要想在课改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到游刃有余,首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一、“师生互动”在观念上的接受

教学论书籍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一教学定义的提出,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的理念较为贴近,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成为一项重要实践内容。于是,在此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师生互动”被正式提出,成为摆在我们众多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去面对,去思考。

对于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往往都经历了观望、接受、尝试、适应,然后去改造,使之日趋完善。新课程在我们身边真正实施之前,我们也早有耳闻,如果与课改试点区的老师有过交流的话,会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与自己当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之后,或许在心理上还是有些异样,就像小孩,让你舍弃养育多年的,再去认领一个新的,心里总有些疙瘩。当然,并非说我们真要全盘否定老教材及教法,但当我们真正去面对这个新生事物时,观念上的改变与接受的确很重要。

二、“师生互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只处于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中,留存时间短,遗忘却快,即使有些信息也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但信息是以零散的无意义的形式储存的,运用时提取较为困难,因而学习效率低下。而“师生互动”却能克服这一缺点,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地位,并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去体验学习快乐,这样就更加主动去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在新课程中,“师生互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那么,他接受的就是自己理解了的有一定目的性又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与研究实现的,正所谓得来不易方知其珍贵,印象深刻了,就不易遗忘,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前提保证。被动学习也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其结构可能是混乱的,学生不易完全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只有处于互动教学中的学生,其知识体系结构才能向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这无疑是对师生互动性教学的最为精彩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育要发展,有些我们自认为用了多年,对于应试屡试不爽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已到了不能不忍痛舍弃的时候了。

三、“师生互动”中师生的职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