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口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从广义上理解索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新想
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部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滴滴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着重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实际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刨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面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