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师应如何组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浅谈

2012-11-27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而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向引导、推动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不

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

那么在科学教育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大家知道,探究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说,探究有一个阶梯。阶梯的两极,一种是“传统的动手做”——所有的都为孩子们设计得好好的,孩子们就照着做去吧;还有一种是“大撒把式”的——任孩子们随便怎样探究去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扶”得太厉害,一个是“放”得太厉害。其实,“扶”和“放”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老师在这中间究竟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一、做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

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科学探究活动,就像做游戏,但却是很难做的游戏。对于一个只有战胜困难才能获胜的游戏,需要全神贯注和集中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动”起来,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探索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孩子们就能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搜集解释证据,最终形成结论。在刚开始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教师就像一位引路人,不断地给孩子指示,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地开展探究为止。

(一)提出问题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如学习“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师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中,有的物体浮在水上,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稍后提出:你们有办法使没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吗?

(二)猜想假设与动手探究阶段。我认为对探究问题提出猜想假设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实验验证还重要,因为这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阶段,实际上猜想假设就是对实验过程的一个模拟。如《小车的运动》一课,探究小车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孩子继续思考,实验中有哪些量是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群体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后对进行实验验证是非常重要的,加强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在研究在光滑的木板上和在有毛巾的接触面上摩擦力的大小时,小组人员必须通力合作,首先要在匀速中读数,其次行进的距离要相同,要做三次实验,并且要随时把数据记到记录卡上,如果个人进行实验很难操作。

(三)合作交流与拓展延伸阶段。当然有时孩子在实验完成后即认为探究活动结束,教师此时要鼓励孩子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孩子自己概括出结论。如教学“弹簧拉伸的长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案例时,当学生记录下实验测量的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学生经测量、观察后自己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结论。

二、做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激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