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负提质”的今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只有切实做到从细微处入手,精讲,多练,勤辅导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如何从细微处入手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本人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一节课的引入,时间很短然而确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引入是否恰当,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否为本节课盈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致关重要的。有经验的老师,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精心设计,俗话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良好的情境导入,为一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的开端,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利用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或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学习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往往跃跃欲试,积极探索,想学以致用。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观察下列实例: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后轮印、黑板上、下边缘线等,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辨别比较后,可自然地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利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不知如何下手。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多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弯新月,然后提出问题“有一小圆镜打破了,想要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这个数学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你认为可转化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重新画一个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环环相扣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动手实践中产生的数学灵感,对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启迪。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体验轴对称的性质,可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扎纸”,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在纸上扎出一幅图案,再将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通过亲自实践,学生感受了图形的美感,体会了活动的乐趣,对轴对称“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二、设计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从问题入手: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展数学思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标关注问题的解决,但更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怎样在学生有疑处去提问,需要教师精心 设计。例如:教师在学习三角形时可这样布疑启思:△ABC的两边,a=3,b=4,求c(疑问一)学生得出c=5(出现失误)教师:题中肯定了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恍然大悟)教师:题中增加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c是多少?(疑问二)学生得c=5。(又一次失误)教师:题中说了∠C=90吗?不能自定一个假设。学生:又一次得到了教训。教师:你们求解一下吧。学生若∠C=90则c=5若∠B=90则c=4-3,c=教师:完整了吗?(疑问三)学生:不完整,还有∠A=90(学生再次出现失误)。这样学生在步步引发的问题中又逐项的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设疑,学生是不会产生如此深刻的认识。
三、课后释疑,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