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几个教学环节

2012-11-26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实施新课程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引入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差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有意识的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喜悦,因此,应大力提倡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小组,责任到人

采取小组互助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必须分好学习小组,通常4—8人为宜,在分组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考虑学习的成绩,使每个小组成员做到好、中、差合理统筹搭配;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差异。总之分组要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间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为各个小组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做出明确分工,如谁是小组长、发言人的顺序、谁与谁是帮扶关系等。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小组长。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起到凝聚和团结组内成员的重要作用,选好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小组同学的纪律、学习等各个方面,要能够掌握学习的进程,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随时对发言顺序、帮扶关系做出调整,以适应课堂的变化,所以要选择组织能力强、有威信、应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对小组长我们一般采取小组成员推荐或自我推荐的途径选拔。

二、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合作交流是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要以系列问题为引导。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应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思维活动的需要,分解教材与参考书的知识,提出相应的系列问题,写出有实用价值的导学案。有了这样的以系列问题为基础的导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反之,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进行学习的内容,也就没有相互讨论的内容,当然也就没有交流的“东西”了。所以,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提出一定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并且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三、自主活动,组内交流

合作交流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的教学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后,围绕系列问题通过自学教材,做练习,实验操作等思维活动,反复把外来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知识的定义,逐步改变原有的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观点,从而改造加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系列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每个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对教师布置的系列问题的探索、思考之后,各自都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决的方案、学习的收获,这时应及时开展组内交流。各小组由本组组长主持,按规定的发言顺序(一般按差、中、优顺序安排)向组内其他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寻找过程。如果组内其他成员对发言人的看法认可了,便形成了一个“统一”,那么这个“统一”的意见可能就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形成“统一”意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如果意见“不统一”,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研究,达成共识,直到没有异议为止。然后确定本组的代表发言人,准备全班发言,发言人的意见是代表小组全体成员的,而不是发言人自己的观点。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若组内后进生对某一问题还不会或还不是很清晰明了,组长应及时安排组内成员开展“帮扶”活动,以防组内成员掉队。

四、全班交流,全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