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以“以人为本”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2-11-2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新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之服务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文主义”、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关系,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以人为本思想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几个方面着手构建。

【关键词】人 以人为本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执政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提出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人本思想来做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也是第一次。从该《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性出发,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浅析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它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党完成两次历史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领导革命战争进行夺权斗争的革命党转变到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第二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时代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党在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革命,执政时期同革命时期相比,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执政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

3.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一是巩固的阶级基础,二是广泛的社会基础。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的基石。社会基础是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社会成员。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党的一切工作要顺民心,适民意,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就需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但是重要性并不等于必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让世人都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不和谐的因素和差异。因此我们就是要把这些矛盾、不和谐的因素和差异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体中。意即达到各个方面的和谐。具体地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我国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年平均GDP增长接近10%。这个数字被称为“世界奇迹”,但是成绩大,问题也不少。一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出现扩大化趋势,贫富差距出现。其它的如:阶层、利益群体的矛盾尖锐化;人民内部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严重以及我们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严重等。

2.从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来看。上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初步达到小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发展。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虽然我们已经初步达到了小康,但目前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小康。我们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上,即处在第三步战备目标建设的头20年这么一个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是改革与矛盾并存、发展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然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构建有着特定的指导理念和实现途径,明确这个指导原则和实现途径。对于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方向、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以人为本

当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不是凭空设想、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的“民本”思想中的优秀部分,依据当今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同时它的提出是依据唯物史观中的‘人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

(一)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论源头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运动最早发源于意大利。十五至十六世纪则发展为遍及全欧洲的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提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认为:天主教的全部罪恶就在于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的本性。他们在反神学的斗争中发现了“人”,并且用人去对抗神。他们认为:“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等。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在这里马克思把以人为本的“人”的内涵提升到一个全面的、历史的高度。

(二)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