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探讨

2012-11-1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映不那么活跃。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了,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

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以理解内容为目的,所以这个环节我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即,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强化初读”。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读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学生读不好,我从不给颜色看。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不好是正常的,读得好是超常。”我曾教过一个姓亓的女孩子,她胆子很小,又特别的腼腆,站起来读书声音小不说,还有些发颤。一次,我对她说:“站起来,人人都会有些紧张。请你坐下读吧。”从此,不仅是她,凡是胆子小的学生我都允许他坐着读。过了不惑之年,尤其过了知天命之年,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多了些,更深刻了些。至于有关朗读的方法、朗读的知识,当然也讲一些,如“扫视”——一下子看几个字,如语气的连贯,抑扬顿挫,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标点的停顿,还有节奏等等。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练习,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来。有了自信,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乐意读了,练习得多了,好多东西,学生会自悟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产生在实践之前。当然理论反过来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所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应该讲的。

读出人物轮廓是读好对话的第一步,这是基础。

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刚才说了,言为心声。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注意,一想,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但省略号却被忽略了。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在仙台》一课,选自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文中写藤野检查鲁迅的听课笔记一事时,有下面几句对话: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下来。”

“拿来我看!”

学生一看藤野先生说的“拿来我看”一句话后面是个叹号,往往读得很严厉。我便笑着说:“如果藤野先生像你这样说话,鲁迅就不会尊敬他了。语气是坚定的,不给不行,这一点你们体会得不错。但表情呢——”学生明白了,再读就好了,——语气很硬,是命令的口吻,表情却十分和蔼。

有时,以幽默的方式加以启发,效果会更好。

《小稻秧脱险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

这段话中的“毛毛雨”,指的是喷雾器喷的化学除草剂。尽管我让大家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但有的小朋友仍旧读得气力十足。我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哧哧”地又朝他身上“喷洒”起来。全班小朋友大笑。笑声过后,这位小朋友再读杂草说的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给人马上就要完蛋的感觉。于是全班又一次捧腹。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再说了。但正如书上有了明确的提示语,有些学生也不一定读得好一样,有人即使加上了准确的提示语,也未必读得好。“生情”,却不一定能“传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