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2012-11-06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聚焦浙江省某一职业中学的三位教师的招生经历及他们在招生中感受到的真实体验,从职校教师承受的招生压力中反映了当前职校招生的真实环境,希望由此给广大职教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摘 要 题】中等职教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其中最严重的一年比上一年减少60多万人。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中职招生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加之中专、技校等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从2002年开始,全国职校招生出现了回暖,尤其是浙江省的职校招生数比上一年增加了3.8万人,增幅达21%,居全国之首。职校招生的可喜变化,是否说明职校招生在经过几年的低谷之后终于峰回路转,走出了困境?影响和制约职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招生是否已得到了解决?为此,我决定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浙江省某职校(Z中学)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希望通过聚焦他们的招生经历,感受他们的招生体验,再现当前职校招生的真实环境。

Z校是一所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近两年,该校在市政府的协助下,投资数千万扩建校区,大力改造办学环境,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是一个集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两种模式于一体的大型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多,正处于办学上升时期。2003年计划招生总数1500人,为了完成计划招生人数,学校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并制定了招生政策,将招生指标下达给每一位教师。招生,已成为该校所有教师的必修课。

我所选取的访谈对象:王老师,男,招生小组组长;朱老师,男,招生小组组长;贾老师,女,招生办成员。他们是Z校招生工作完成得较好的老师,他们的生源主要来自外部地区,本地的招生指标都未完成。由于他们发自内心地把学校的招生工作看作关系学校存亡和发展的根本,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所以全力而为。他们在招生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正是当前招生环境的缩影,值得关注,发人深思。

艰辛——一年更比一年多

我所访谈的三位教师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招生真是一年比一年难了”。尽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数十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公立学校,并且有较优越的办学条件和地理位置,但三位教师都真切地体会到了招生的艰难。特别是在本地区招生的难度,更是超乎他们的想像。下面是几位老师在招生中遭遇到的情形。

朱老师:职高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许多学生和家长宁可花几万块钱去读普高,也不愿意读职高。许多家长认为读职校很差,很丢脸,有些学生虽成绩很差也还是喜欢读普高。有个女同学已在我们的工作下,交了钱决定读职高了,没想到第二天同学聚在一起,都说她“你成绩又不差,怎么会去读职高呢?”她心里很不高兴,父母听了也为孩子的前途感到担心了。

贾老师:我们到初中去招生,学生看见我们就像避瘟神一样,他们好像和我们说话都低了几个等级似的,我们学校在那边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很差……。有些时候真的想都想不到,开始我以为一个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应该是讲得响的,没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

贾老师:那些天感觉真的可怕,一开始的印象真是大差了。当地教育局有规定,只有当地三所学校可以进去宣传,其他学校都不可以进去。我们请班主任吃饭,但请他们的人实在太多,竟把我们给忘了。当时只拿到一个名单,连家庭地址也不给,我们只好通过去年在读的几个当地学生,还有我们组的一位老师的关系,找到初三班里几位学生,让他们写了一些地址,我们就到这些人家里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一开始都不来,等分数出来后我们马上又去,让他们叫家长到我们学校去看看,家长没来,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到这几户人家做工作,直到第三个晚上,有点让我们说动心了,有三个家长过来看了学校,最后都报了名。我们招来的7个学生都是这样一趟一趟地跑,做好几回工作才招来的。

职业学校招生难就难在声誉太差,而声誉差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各职校自身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生产技艺被依靠剥削他人劳动生活的贵族阶级视为“奇技淫巧”而不屑。到了现代,教育在社会中起的是“筛选器”的作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将来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初、中等专业技术工人是任何社会生产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一个科层制的社会里,由于他们的劳动性质、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低下,导致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的地位也必然低下,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表现为“重学历、轻技术”。因此,招生教师在招生中体会到职业学校明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和不屑。

其次,职校自身的原因也在不断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朱老师:我在本地招生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竞争学校之间说反话,传流言,说Z校管理怎么怎么差,就要被卖掉了,办不下去了,什么话都有。因为农村学校要和城里学校竞争的惟一办法就是不正当竞争,地理优势我们好一些,他没办法只有把你贬掉。

贾老师:如在L镇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是:一中出状元,Z中出流氓。这样的话流传只因为那一带是S中的招生势力范围,所以那边的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就读的很少很少,那边的招生工作就特别难做。

由于职业学校数量多,各校招生规模又不断加大,加之普高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近几年已出现计划招生数多于毕业生数的情况。为了增加本校的招生数量,各职校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然而却在宣传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正轨,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其他职校,导致许多不真实的话在社会上流转,无形中造成职校的整体声誉下滑。三位老师就感到在各种各样的流言下,身心俱疲,深受其害。一方面,职校间的反宣传在损害各自的声誉;另一方面,职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彻底放弃分数线,对学生来者不拒,造成的结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管理难度加大,一些极差生进入社会后成为职校的反面教材,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

沉重——不得不承载之重

职校教师承受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学之外最主要的压力源。

“有源则兴,无源则衰”,生源数量已成为职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标志。Z校的招生规模每年上一个台阶,计划招生数从2000年的1000人增加到2003年的1500人,分配给教师的招生指标也越来越多,奖惩措施越来越严格,招生完成情况已成为考核教师工作能力、业绩的重要指标。招生完成不了,教学再好也要扣奖金,先进也免谈。然而,现在的招生又如此艰难,职校间的竞争如此残酷,职校教师已不得不通过“走村”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到每个毕业生家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招生录取通知书满天飞的招生方式在这里已经过时了,根本行不通了,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自毁声誉,因此“走村”这种劳心劳力的方式已在近两年不知不觉地流行开来,这对于淡泊于社会交往的许多教师而言,实在是勉为其难。

贾老师:我们到学生家里,家长大多还客气,但有的家长态度不太好,好像要躲避你,我们到他家去,他就躲到外面去聊天。我们要么拉住家里其他人讲,要么跟着他,他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真的是和要饭的人一样,也和做保险的人差不多,做保险的跑到我家里来,我不想买的时候,很反感,他还拉住我说个不停。我现在感觉自己就和他们一样。

王老师:招生那几天,压力真的很大很大,跑了那么多地方,学生家一户户地跑,要么被其他学校招走了,要么得不到明确答复,每天饭都吃不下,晚上觉也睡不着。心情也很差,体力上的付出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心累。一直到学生落实下来以后才能松一口气。

朱老师:我在本地跑了四个村,四五十户人家,那段时间星期六、星期天还有晚上都下去“走村”,片区的任务还是没完成。中考后就回老家去招,白天跑学校,晚上就到附近的村里去找学生和家长面谈,为了招生我摩托车起码开掉一千多公里。

为了增加学生数量,学校要求教师在完成本片区的任务外,必须到外县市去寻找生源。许多教师不得不托熟人、找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到外地招生。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因为在学生没落实以前或者劳而无获,所有的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去招生,只能利用休息日或调课等方法出去。职校教师就是在这重重压力下,凭着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忍辱负重,不辞辛劳地做着招生工作。

无奈——变相竞争结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