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年级段实施素质教学模式研究

2012-04-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为了彻底改变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弊端,就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所推出了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十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并于起在上海市六个区,多所小学开展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一年之后,参与实验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优于同期学生,各实验学校都对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我校在经过缜密的考察分析之后,认为其子课题之一———“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既适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方言地区的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普通话,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该课题:!立足于新课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施难度小,普及面广。教学设施的门槛降低了,课题推广的面就大了,受“惠”的学生自然就增多了。基于上述理由,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德兴小学决定采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年级开设个实验班,大胆实施“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总结。

语言学家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由于要花上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本实验课题———“听说起步,阅读识字”为之搭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既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继续发展其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在学生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阅读故事的形式,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从而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音、形、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写。传统识字教学主要依赖学生的“有意记忆”,第一次遇到生字,即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音、形和义,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它的要害是第一次遇到就“不允许遗忘”。一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忘记也快,而教师恰恰是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允许遗忘,因此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要减轻学生识字负担,应该尽可能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来设计识字教学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的许多汉字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很轻松地认识并写出自己的名字。因为学生在各种场合经常看.见自己的名字,尽管没有很费劲地去记忆,但是通过十数次甚至数十次见面,他就能很轻松地熟识。这就是利用无意注意(或称无意记忆)来认识汉字。大量事实说明,利用无意记忆识字,是一种很有潜力且是有效和轻松的识字方法。我们的识字教学改变了一步到位要求“四会”的做法,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将“不许遗忘”改为在开始阶段“允许遗忘”,将“四会”要求化解到一段时间(一般是周)里逐步达到,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多次的见面逐步认识汉字。允许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有一个“从陌生到不陌生,从不认识到会认会读,最后达到会写会用”的过程,“四会”要求分步到位,从而降低识字的难度,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采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从而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例如,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在识字量方面就提出了三点要求:巩固基础。会写的汉字(四会字)不少于"个。一方面保证了基本的识字量,另一方面也减少教师、家长的顾虑。"下有保底。认识汉字不少于个(包括$’"个四会字),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达到的下限的保底数量。上不封顶。由于我们选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篇补充教材中编入的汉字超过了个。再加上人教版教材中的汉字数量,课文汉字总量增加,这就为一部分识字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识字空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入学以后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补充教材中每篇课文出现的生字不受学生识字量的限制,要求学生认识的只是前面课文中已经反复出现的一小部分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已有的识字量自主认识其它的生字。123补充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二者相加,其课文总量约*"多篇,课文字数大量增加。教学中我们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听过的课文基本上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来。这些课文中包含着大量学生语言中没有的新词汇和句子,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句子说话,能有效地促进这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这样,就使学生自己的口头语言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充分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必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事实证明,听懂文章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极有作用,学生先听再读,边阅读边识字。学生越读越识,越识越读。当识字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他们就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阅读活动。实验重视“说”的口头训练,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常常有一些让我们惊喜的看法。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孩子们可感兴趣了。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他会说:哗,多广阔的天空,还是小鸟说得对。”还有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看到盛开的花儿,金黄色的稻田,玩耍的孩子,他会说:哗,天空真的无边无际,还有七彩的世界,幸亏我跳出来,要不然还带着错误在井里呆一辈子呢!”除了在字词教学中分散识记难度,该教学模式对汉语拼音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方法是:化整为零,分散难点,注重拼读,边学边用。分散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每天(节)语文课留出$"分钟左右教学拼音,周达到能够拼读。声韵母教学也采用分步到位的办法。传统的拼音教学,第一次见面就要求记住字母,学会读音,并且能够书写,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很重。“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从听入手,通过天让学生先把字母听、看熟悉,使之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天以后学生声韵母听熟了,每个字母的写法大致有印象了,再一批一批强化巩固,让学生记住。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从孩子喜闻乐道的故事入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然后每个孩子自己兴致勃勃地讲故事,听懂会讲之后,老师再带领着孩子们读故事,在读故事的时候认识汉字。其具体要求是:听故事。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为了提高听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每次听故事都带着一两个问题,这样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听故事的练习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也是孩子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往的教学,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变得“金口难开”。将讲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应该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着讲,都要学会讲。尽管是转述故事,但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要以听熟为基础,然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练习讲故事,或同学之间相互对讲,在此基础上再全班指名抽查。对一些比较长的故事,这种分散难点的方法相当有效。讲故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足的练习时间。读故事。学会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故事听熟了,能讲了,再来读课文。可以先跟着老师或录音读,再学着自己读。在这模式中,读担负着识字的任务,所以要求学生指读,边读边认字,反复读三五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阅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认汉字。课文中的生字很多,教师适当地提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分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认读的要求。实验班的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在讲故事测试中,其说话能力就明显优于同年级其它班的孩子,说话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到了二年级,当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时,就可以把“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应调整为:“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认汉字”。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小学生应该尽早掌握。但是学生一进学校,集中%———&个星期学习汉语拼音,整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