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angxl
2012-04-11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更是一个企业的精髓。中国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即企业要有不断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但我们也需要重新认识竞争。意识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意义:企业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包括建立对未来的共识,组织同盟,谈判交易,以及处理复杂的关系。这也是商业生态系统所提倡的共赢观点。而且,自去年以来国内外的一些环境变化给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人民币升值、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的攀升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等。这些因素一起影响这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给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这一特别的时刻,研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是一个有着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领域里已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进展,但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针对我国企业进行相应的研究还是一个新颖的课题,其理论与实证分析还具有较为明显的探索性和不成熟性。因此,本人选择该课题作为舒适论文题目,力求从一般意义上形成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诸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调研,提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希望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竞争能力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这一背景下,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具体来讲,虽然有一少部分优秀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创新体系并起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我国大多企业还不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如何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克服种种障碍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自主创新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在自主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情况: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1]。
而涉及到实质性的自主创新研究源自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技术创新道路的选择。韩国的金麟沫在分析韩国企业技术学习与创新机制时,引入了个分析框架:全球技术框架、组织机构框架、企业层面上的主动学习和技术转移。从这个框架出发,他提出了韩国企业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要素吸收能力、技术需求、技术供给和技术学习的动力[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TEECE.D 教授、丹麦学者伦德瓦尔(LUNDVALL.B)指出企业(或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内外部影响元素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霍布德指出组织网络包括用户、买主、其他供应商、小型或中型企业、政府代理和调节单位。组织网络覆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基于创新内环境和外环境的集成创新是复杂系统。
罗恩认为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3]。
奥利弗提出创新研究的趋势不断倾向于开放式创新的议题, 并包含五个研究趋势, 分别是:创新的全球化、研发的外包、与供货商早期的整合、用户创新以及科技的外部商业化[4]。
他们以系统的视角构筑了基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理论体系。
国内学者在自主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情况:
我国对创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自主创新的内涵方面,国内最早使用“自主创新”概念的是浙江大学的陈劲教授,他对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开发中的学习是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学习模式,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才能掌握技术的本质[5]。
毛蕴诗等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先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在模仿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创新能力[6]。
和金生研究发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与生物的生化发酵机理极其相似,“知识发酵”可以用来揭示知识演进和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含义与规律[7]。
黎继子、蔡根女提出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战略组织形式,因为技术创新网络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资源互补、促进组织学习,并探讨了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流动转化,及其对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8]。
宋河发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区域、产业和国家,创新产权主要指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创新收益包括创新获得的利润和技术进步,创新要求长期性和积累性[9]。
路风指出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不行,他认为对于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企业必须也一定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显著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说法就值得商榷[10]。
在他们看来,企业当然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创新,但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是整个行业一起来做,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国家也应当进行大力支持。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不能单独研究一个企业的内部创新环境,而应该更多的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进步的角度看待自主创新。因此,也就提出了从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共赢”视角下研究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理论框架:詹姆斯•摩尔1993年发表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种新的竞争生态学》[11],1996年出版了其专著《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将生态学观点应用于企业竞争战略,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企业构建良好商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并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之后,Mirva Peltoniemil和Elisa Vuori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兼有生物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具有一定关联的组织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及其他各类与系统有关的组织”[12]。
2、商业生态系统特性研究:Moore最先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4p3s七维分析框架[13]。Marco Iansiti和Ray Levien给出了成功商业生态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生产力、健壮性、创建缝隙型企业和新的商业机会的能力[14]。Mirva Peltoniemi (2005b)和Elisa Vuori (2006)对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知识资产、社会关系资产的概念以及这些资产在成功商业生态系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3、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Marco Iansiti和Ray Levien对IBM、微软等企业的“关键种”战略进行了分析,并于2005年利用有关数据对美国IT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了评估[14]。Moore分析了个人电脑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15]。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2006年对日本、韩国的移动音乐商业生态系统作了比较研究,并给出了业务发展建议。
国内学者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理论框架:陆玲(1996)、韩复荣(2001)、杨忠直(2003)、梁嘉骅等(2001,2005)分别对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框架概念的整理工作。王兴元对出现的最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框架及发展阶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从学术创新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所具有的研究意义及其应用途径[16]。刘明华(2005)、胡斌(2006)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进行了深人研究,并提出了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2、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研究:唐任伍(2006)提出企业成为创新开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分层次的积木式、板块化企业生态系统指数结构,并采取自上而下、逐层复合的方法,依次测算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生态系统”指数,找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能实现的症结,查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改善中国企业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范保群、王毅(2006)架在价值理念、关键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商业生态系统,通过价值创造、价值分享机制,吸引支持驱动因素、辅助驱动因素来巩固生态系统,并不断审视环境变化和关注价值理念与关键驱动因素变动,以重组或重构商业生态系统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祝立群(2007)提出进化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是一种基于生态视角的系统管理思想。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进化的本质是生态位的变革、开发和创新;企业战略的生态导向进化既是企业系统自组织性行为的结果,也是外部环境选择性行为的产物。
3、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郭宁(2005)、王育民(2004),郭晓岩(2004)等分别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电信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生态特点进行了分析。范保群、王毅(2006)用SONY公司和JVC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的案例说明了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
标签:研究生开题报告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