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其它经济学论文

略论国际货币系统的革新方向

编辑:sx_wangha

2014-03-19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的文献综述

1.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

1)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

某一货币想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该货币应该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流通作用、支付作用、结算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贮藏作用。其次。该货币的发行数量要能够做到可控。这就要求要有一个支撑和制衡的机制。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简单点说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这一主张最早来自凯恩斯的设想,他提出以30种代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Bancor”的国际货币,但遗憾的是,这一主张未能实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元作为单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引发的,针对这一问题,周小川的文章重提凯恩斯60年前的大胆设想,建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进行改进和扩大,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的改革,逐步创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文章的核心意思是要在未来建立一种不与任何国家主权挂钩的“世界货币”,以此作为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工具。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对于SDR充当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行性,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与国家主权脱钩的,而现代货币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建立主权国家信用担保基础上,离开了主权国家的信用担保,信用货币是无法确立的,更不用说成为交易结算、贮藏及投资的工具。其次他们认为SDR存在自身设计机制的内在缺陷:SDR的份额与未来可获得的贷款额以及表决权挂钩;SDR不能用来交易结算,长期不流通;SDR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种货币的设想,由于它是与国家主权相脱钩的,或是没有国家主权为信用担保的,因此,这种国际储备货币一定是世界各国政治协商的结果。可以说,即使这种政治协商可以进行,但是由于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十分巨大,各国在这种政治协商中的利益诉求是相差很远的。因此,在这种政治协商中要达到各国认可的一致意见是不容易的。即使能够达到这种一致意见,其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

2)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导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美洲、欧洲、亚洲三大经济体相互制衡,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基础。美元的不断衰落,欧元的强大,亚洲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处于三大经济区相互竞争的相对平衡的机制。蒙代尔提出,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固定汇率制度复归,而“金融稳定性三岛”则是其基本框架,并伴生欧元区、美元区、亚洲货币联盟三大紧密货币合作区的雏形。Salvatore指出,基础单一货币目标区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针对国际汇率错配的表面征兆而非实质问题,可能会出现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两类制度的缺陷。

2.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

从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看,改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1)改革IMF

IMF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决策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过度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标准不一,对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风险预警机制失效。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IMF不被视为是全球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而是少部分的发达工业国的金融机构。对全球的政策协调不够。G20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更大参与。它提出必须改革IMF的管理机制以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甚至最贫困的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代表自己的利益,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权。G20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将发达国家至少5%的投票权转移给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下一步配额管理;取消IMF管理董事会的选举与地区间必然关联;向前推进新加坡配额改革。只有建立起相互制衡、共同促进的机制,IMF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2)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对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实质上是对新的货币体系的需求。亚洲国家在危机中意识到IMF在对待其需求的不负责任以及被美国控制。从而,有人提出在IMF之外再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把国际清算银行(BJS)、金融稳定论坛(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Ⅱ)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bilityFund,IFSF),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