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卫生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试论

编辑:sx_houhong

2014-05-08

卫生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不断培养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的新型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新形势要求卫生教育者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这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发展的高标准应对现实的严要求。

1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小。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等。

他们多是中考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多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

2 德育教育思维创新: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和健康积极的人才观。

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又高风险的特殊职业,要使上述年龄普遍偏小,同时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应岗位需要,做一位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医务人员,这就对卫生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人以技,同时还要授人以德。德高方能服人。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使人“主体性”的思想得以确立。对学生而言即要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为本,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的德育观,它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一种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3 德育教育内容创新:以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本。

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之间矛盾被媒体最大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对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工作,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杂、苛刻的医疗工作。

4 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