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6-04
简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一改“老师讲、幼儿听”、“满堂灌”的僵化模式。教师通过选择和组合教学媒体,借助媒体向幼儿传递信息,幼儿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最后达到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现象中规律的揭示。这样,幼儿便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变得主动和自觉,学得轻松愉快。激发幼儿探索兴趣,观察情趣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
传输信息 线性方式 powerpoint (非线性、集成性、交互性)
正文
多媒体技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育,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互动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使幼儿身临其境,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3-6岁的幼儿思维直观、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画面必须生动形象、动态逼真、声音优美、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以便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我在课件创作中不断探索,怎样使动物的动态逼真,画面生动形象。以前我一直用动物的移动来显示动态,现在我尝试用移动背景来显示动态。如在《蒲公英的旅行》的制作中,蒲公英飘啊飘,飘过了很多地方,我就把这些背景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面,用移动背景来显示蒲公英的飘动。由于画面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提高了,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了。又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在活动中,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幼儿迫切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呢?随后,幼儿在自己动手摸摸、捏捏、看看、尝尝的过程中,了解了竹笋外形特征、用途,学到了剥竹笋的技能,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兴趣盎然。由此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行为,只有师生、人机——整个教学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人机的交互作用,从根本意义上激发幼儿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再现事物发展过程,激发观察情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
时间很长,如“植物的生长”,受时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和幼儿一起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在引导幼儿自己照料、观察种子变化的基础上,再和幼儿一起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往,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幼儿对以前所观察到内容的已经模糊,有些已不能够清晰回忆。于是,我就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 powerpoint,展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种植植物每一时间段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植物的演变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
又如《宝宝从哪里来》,幼儿对自己的出生充满了新奇,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的说教、讲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幼儿听得更是一知半解,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通过软件的制作,从植物种子的发展变化引入课题,再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大环境设计好,然后两颗种子相遇——粗浅轮廓——五官——手脚——毛发——吮吸等一系列的胎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使幼儿有具体的事物可以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标签:幼儿教育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