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30
2.2.1合理配置职业心理教育内容,实现职业心理教育的阶段性要求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应该是整个贯穿大学四年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同阶段任务不同,每个年级都从不同方面开展职业心理教育。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相关职业的性质、要求、信息,并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并结合社会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职业初步规划。注重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主要是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2.2.2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教育相结合,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带来的择业观的偏差。因此,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是解决职业问题的关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的优势,指导他们采取积极向上、奉献的、求实的择业就业行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和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和谐发展。
2.2.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推动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全面实施
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一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从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看,职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可以通过培训、增加投入等方法解决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通过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学习成材辅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投入,为指导教师提供实现职业心理教育工作专业化的保障条件。就业指导教师自身应加强在职学习、在职提高,做研究型教师。注重在教学中研究,加强在职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总之,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高校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把职业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加以实施。
相关推荐:
标签:心理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