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6-02-01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7000字历史教育论文。
地缘因素所致,秦文化和楚文化深切影响着汉中文化,故这里的民间艺术呈现些许蜀风楚韵。作为小商品的汉中民间泥塑带着淳朴的风气流行于市井,其朴质、温婉的特色折射出汉中人民特有的精神面貌,在全国范围内虽不属出众,却因独有的风情深藏于世。文章以陕南汉中地区区域文化为研究背景,对汉中民间泥塑的缘起至发展现状的生命旅程作了客观的归纳与探究。
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或彩或素的以人物和动物为主要造型的民间艺术。汉中泥塑以汉中本地细腻、色黄且粘性强的干黄土为塑形原料,以宽窄适宜的干柏木做龙骨,以藤条、草绳、细竹条为筋骨,堆叠、点压、捏塑而成。赋色上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的基础上适当地辅以其他颜色,统一而不失变化。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汉中泥塑作为其中之一,深深根植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区域划分和行政区域划分不一致的城市,无论从气候环境、饮食习惯,还是方言特色等方面,都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大相近庭,反而与四川北部十分相似。汉水横贯、蜀道纵通,居民南来北往,西走东去,流动频繁,在这样的跨省区的文化互动中,流动人口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加之这里历来是战乱灾变的避难所,鄂豫陕蜀的先民们为了躲避战乱常迁此杂居,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混合相融的特有现象,秦文化和楚文化南北交融的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里的民间泥塑则传出些许蜀风楚韵,并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方语言。
一、汉中泥塑的产生与发展
(1)明器。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得以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加之泥土是人类最易获得的一种雕塑材料,廉价而易于塑形,由此便形成了民间雕塑中常以泥为原料的主要原因。2002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对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140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火烧坑,并清理出的大量陶器和动物骨骼。据主持此次考古发掘的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介绍,从“考古工作者在对出土陶器的质地、形状与相关已知年代的陶器进行对比分析后,初步推定这些烧火坑为商代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市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关于泥塑的痕迹。“70年代在周寨村北端发现战国中期的墓葬三座……出土器物54件,计有陶器43件……另有料珠、泥球各2件”。汉代封建统治者大兴厚葬之风,先民们认为:亡灵亦如人生在世,同生者一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要使用大量的陪葬品,这为泥塑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充分的理由。汉中泥塑继承了秦以前的优良传统,泥塑技艺得到极大的发展。在东郊雷家巷平木桥曾清理过两座西汉晚期墓葬,在市区东、北部出土的东汉墓葬中,又发现大量陶俑,俑中又以家畜家禽种类为多。尤其是在武乡发现的一座西魏墓,“陶俑81件,残鸟纹铜镜一面。陶俑中有人面兽身蹲坐镇墓兽1件,残牛俑1件,双人牵马俑1件,其余都是文武士、包橱女侍俑等”,大量的陶俑、镇墓兽、陶井、陶仓、陶灶等器物,线条流畅,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寄托了泥塑匠人的美好祈愿,从实物角度进一步反映出汉中泥塑业曾经的兴旺。
标签:历史教育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