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4-04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
一、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成绩为目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它单一的以升学率高低来检验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被迫、盲目的学习,为的是考出好分数,以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与羡慕。因此,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同时也会出现“死学”状态,将学习与现实生活即“实践”完全脱离。整个学习过程并无快乐而言,缺乏情感体验。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家庭与学校。一方面,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另一方面,学校以成绩分班或考试后排榜等,都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会导致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极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走在最前列的算是教学的第一线——课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直接体现出素质教育是否深入到学校中来,而掌控课堂的莫过于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中,明确了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变、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式等,为教师指引了一条前行之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教育改革的理论知识,还要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特别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上,依据各学科特点,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都要在教师完全理解素质教育下整个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除了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在情感上表现出与学生的亲和力,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以此为起点,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
当然,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适应新型社会的人才,更多的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仅是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三、创新教育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