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个人简历

2013-03-18

   【编者按】:名人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他们的简历也是他们传奇人生的一部分,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您搜集了大量名人的简历,为你揭开名人简历的神秘面纱。

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个人简历

钱乃荣 - 人物简介

钱乃荣,1945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巳出版的专着有:《上海方言俚语》(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版)、《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杭州方言志》(东京好文出版公司1992年版)、《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跟我学上海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语会话》(音带,日本东方书店1983年版)、《上海市区方言志》(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上海语苏州语学习与研究》(合作,东京光生馆1984年版)、《上海方言词汇》(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汉语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语言文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酷语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钱乃荣 - 工作经历

1945年 2 月13 日生于上海;

1967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1年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1981年 12月起任复旦大学分校(后并入上海大学)中文系教师;

1985年和1988年 曾两度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任客聘语言学副研究员,合作研究吴语。

1991年 起应聘在日本福井大学任外籍教师3年。

1995年 5月起任上海大学教授。

1997年4月-2002年12月 任上海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2002年 12月起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所任学术职务还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民俗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能力:吴语、英语(熟悉)、国语。

钱乃荣 - 个人着作

钱乃荣

其出版过的吴语和上海话着作有:

《上海方言俚语》(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

《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酷语2000》(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上海语会话》音带(本人发音,日本东方书店),

《上海语苏州语学习与研究》(合作,日本东京光生馆,1984年),

《上海市区方言志》(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上海方言词汇》(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上海话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上海方言》(文汇出版社,2007年)。

《上海俗语》(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年)。

主编过:

《汉语语言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现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现代汉语研究论稿》(学林出版社,2006年)。

钱乃荣 - 相关新闻

钱乃荣教授:上海话 半生缘

“我是一个上海人,我爱上海的语言” 走访40多个吴语方言点

从学生时代开始至今,钱乃荣几乎研究了一辈子的上海方言,对上海话的内情了解,对上海话的感情深到了“顽固”的地步。“我是一个上海人,我爱上海的语言”。而回顾当年和上海话结缘,钱乃荣却说是从45年前一次手抄笔记开始的。1962年刚进大学的钱乃荣,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幸运地发现了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这本写于1928年的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方言的开山之作,当时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当时立即把书借出,抄记下里面所有上海话的篇章,抄录下上海话旧派、新派音系。” 50多年后,钱乃荣沿着赵元任的足迹,分两次走访了40多个吴语方言点,包括当年赵元任走过的33个方言点。在江阴的“南菁中学”(当年叫“南菁书院”),钱乃荣找到王慰祖老人,这个76岁的老人流泪了,他说:“赵元任来这里的时候,我才16岁,他带了一个口琴,一面吹一面记录声调。时隔60年,没想到还有人会再来找我。”那么多年过去了,钱乃荣沿着赵元任的足迹重走时发现,“他们一个个都老了,有的都已经走了,但他们身边的语言倒是没有老,随着发展生生不息。很多当年读音不一样的字,现在都一样了。比如‘娱乐’的‘娱’,原来的音近似于‘女’,现在都读‘鱼’;‘便宜’的‘宜’,原来的音近似于‘泥’,现在都读‘移’”。钱乃荣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录,走烂了几双鞋,带回来的是150多盘录音带。因为辛勤调查深入研究,他最终写成了170多万字的《当代吴语研究》,和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成为有机的连续体,使我们第一次清楚地观察到60年中,分布于一个大方言区内的30多个方言点发生了哪些系统性的变化。

与语言学结缘从手抄开始

钱乃荣的学术探求之路,始终与抄记相伴。他拿给记者看的还有当年他抄记老师许宝华上《现代汉语》时的课堂笔记,还有许宝华与汤珍珠两位于1962年发表的《上海方音的内部差异》,这篇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篇研究地点方言内部差异的论文当时发表在《复旦大学学报》上,钱乃荣也是用手一字一句抄记下来的。后来这两位老师就成了他的研究生导师。 “即使一次偶然的决定,也会改变你的一生。”钱乃荣当时也许还没有想到,这些手抄的笔记,终于有一天派上了大用场。“文革”时,中文系已经被彻底“砸烂”,很多书都被卷走。一个大热天,连下几天的暴雨,大水一直涨到了钱乃荣住的屋子里,一叠笔记簿全部浸透了水。第二天他只好把笔记本搬到太阳底下晒,可惜最后只留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两本笔记。后来,他就是在仅留的两本笔记的陪伴下,走上了语言学研究的道路。“所以,每趟我走进课堂要对新生开讲《语言学概论》或者《现代汉语》课程个辰光,总归要对学生讲起上海闲话当中个一句老古闲话,叫‘好记性勿如烂笔头’,搿个是我自己个现身说法。”

走遍世界寻找沪语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