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论企业衰败的惯性解释及对策

编辑:sx_chenl

2016-09-22

本文讲述了关于企业衰败的惯性解释及对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 要] 本文从物理学惯性概念隐含的内在意义入手,指出惯性并非是自然界物体独有的特质,企业组织同样具有惯性属性,其发展在没有受到压力、威胁、危机与挫折等“外部力量”作用的前提下,也会保持稳定状态,按照原有的路径与模式 运行,进而从惯性的角度对企业衰败的根源给予解释。以此为前提,文章从组织结构、绩效考核、战略制定、文化创新 等多角度,提出以惯性管理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惯性;企业衰败;企业持续发展

一、企业发展的惯性特质

惯性作为物理学最基本概念之一,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探索。

单从表面意义来看,惯性与惯性定律强调的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受力之间的关系,是物体运动特有的现象。但是,如果透过表面,从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前提角度,就会看到惯性与惯性定律在本质上反应的是事物具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不变的内在驱使力,即事物具有内稳定性特征,对变化与自身变革具有抵制特性。那么,惯性与惯性定律就决非自然界物体所特有,社会、组织与人的发展运动同样具有惯性特质。

事实上,企业在发展顺利或未受到阻碍的前提下,习惯于坚持以往运营模式的做法非常普遍。现实中,每一个企业都有保持发展运动范式不变的内在要求,对变革都有不同程度的抵制。正如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所说,在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大公司在面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总是拒绝接受。

组织生态学的主要奠基者迈克尔·汉南和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同样指出,面对环境变化,组织很少能够在战略和结构等方面成功地作出重大调整。皮特斯·T在其所着的《第六项修炼》的开篇写道:成功之后衰败;学习之后怠惰——此一模式长久以来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这不是美国、欧洲或亚洲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性的通病。

结合人们对惯性本质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发展运动也具有惯性特性。模仿自然界物体运动所遵循的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发展的第一定律,即企业发展中的惯性定律:在没有感受到压力、威胁、危机与挫折等“外部力量”的前提下,企业发展会保持稳定状态,按照原有的路径与模式运行,或者说,压力、威胁、危机与挫折等“外部力量”是企业改变自身发展范式——企业变革的诱因。

二、企业衰败的惯性解释

从系统影响力的角度看,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是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虽然从长时间来看,企业的共同行为对环境改变具有一定的促进力,但在较短时间内,就单个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表现而言,这种促进作用非常渺小。正因如此,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保持对环境的适应性。

基于以上前提,结合企业发展具有惯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企业衰败的原因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一条:企业运行范式与发展模式没能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变革,最终与其所处的环境不相匹配。换句话说,简单地坚持惯性化发展是企业失败的根源。

1.战略惯性迷失企业发展方向。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一些内在因素,更取决于它与环境保持协调性的能力。因此,企业要持久发展,就必须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对自身的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

实践中,受发展惯性决定的企业战略行为特性却与之相反。企业的战略制定更多依赖的是以往的发展经历,片面强调发展路径的稳定,而不是考虑未来发展中与环境的关系变化。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企业战略只能在过去的环境特征下才能取得成功,在环境变化导致市场生存规律改变之后,企业战略不但不能为企业发展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而且会将企业引入错误的航向。 文化惯性僵化组织思想。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从内部来讲,它是企业行为的思想基础,在引导员工行为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将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外部来讲,能树立整体的企业形象。

虽然企业文化在创建之初经历了全方位的分析与塑造,与企业发展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文化中的共同假定常常被视为真理而忽视反思与修正,文化中的价值观又具有较强的刚性,因此,企业文化的内容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它逐步会变得教条,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固化人们的思想,使企业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运作,市场形象受损。一句话,文化惯性使企业经营思想由积极走向僵化。 结构与制度政策惯性加剧企业生命发展风险。企业生命发展具有阶段演化的周期特征已为人们所共识。由于各阶段特点与风险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应随着内部规模扩张、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面临发展问题性质的改变,不时地对结构、制度政策、规章与流程进行审查与调整,确保它们能与企业内外环境要求相适应。

但是,在发展惯性的影响及企业成长中常常以保持稳定与连续性为借口,不愿对结构和制度政策进行变革,现实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彻底走向衰败。正如罗伊·基尔伯特(Roy Gilbert)所指出,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他们的规章也只会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最终使管理者忘记了自己行为的根本目的。 思维与行为惯性导致企业多元化扩张失败。在经营取得一定的成功后,绝大多数企业在拓展市场机会、分散经营风险思想的诱惑下,自然而然地走上多元化之路。

就一个企业而言,多元化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在于市场上机会的多少,关键在于它对自身能力、优势、新市场成功开发所需条件等问题的思考是否充分。

现实中企业在多元化决策前,受思维惯性的影响,经营者常常夸大企业所具有的能力,认为在一个领域中的成功就意味着在其他领域同样能取得成功。在多元化决策实施后,受行为惯性的制约,企业试图用一个模式指导所有领域的经营活动。

由于内外环境变化是客观的必然,它不受企业经营者的主观意识左右,因此,实践中企业坚持对组织经历和成功模式的依赖,成为企业多元化危机甚至走向衰败的根源。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引起这些危机(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把事情弄糟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做了错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的事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原因是时代改变了,组织一直赖以为基础的假设不再符合现实了。

三、以惯性管理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上分析,由于发展惯性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管内外环境变化,力求保持结构与关系稳定的驱动力,抵制适应环境的变革发生,结果降低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机会。因此,主动开展惯性管理工作,在利用惯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惯性能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的同时,克服惯性对发展形成的桎梏,是企业能否实现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1.惯性管理的概念。对企业发展中的惯性管理不是要消除发展惯性,而是在承认发展惯性存在、认识其根基与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企业发展的惯性定律,通过对组织结构、制度、依赖的运行假设等的检视、审查,主动揭示企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方式中隐含的“潜在威胁与危机”,或者将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危机化”处理,激发“潜在威胁与危机”形成的压力,促成企业变革的发生和实现,调整惯性化发展节奏的过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