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4-25
学校和企业对设计师的承接式教育模式,这种承接式教育方式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它会使市场与人才的对接更加精准,使设计更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艺术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的生活方式。通讯设备的出现、家用电器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创新、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等都离不开设计师的功劳。而设计师是如何成长和成熟的呢?设计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受众这么简单,他们所设计的作品还要和社会大的环境相融合。因为艺术设计领域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也包括动画设计和视觉艺术等多方面,那么对设计师的培养也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了。但是,在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方面,一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方法上有差异,它们的学生与市场对接时也存在问题,所以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还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学院式”教育对未来设计师的影响有利有弊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比较活跃、概念式的设计创新思想汇集及对前沿的理论掌握的比较准确、及时等。这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园教育下得到的丰厚的财富。
学校式设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普遍都存在着专业接触较晚的问题。早期忙于色彩、素描等基础课的训练,等基础课训练结束了,突然发现已经到了实习或是找工作的阶段了。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在预定目标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偏差。比如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好高骛远,实战能力差等问题。几乎我国每个设计专业都以最好的设计院校为基准设置课程、设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尽管中国最好的设计院校已经能够代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的一流水平,但问题在于,所谓的“一流”,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现实来看,我们的设计教育的参照系,并不应该是国外的设计教育,而应是整个学术界的其他学科,比如广告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如果把这些参照系更改过来,那么设计教育在一段时间内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很薄弱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来自专业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冲击。
二、社会和企业对于未来设计师的再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学院式”设计教育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学生对于与市场息息相关的知识却不能全部掌握,这对于市场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就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会参加一些竞赛、项目……,而这些大多都是以概念式为主题的。但是在工作后,如果仍存在着这样一种纯概念式的设计思路,那么在加工的过程中,哪怕只是在草图和建模中,都会出现尺寸、材料等差异。市场体系下的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非常具体和实际的,当设计能为企业产生利润,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并能在生产加工时让创意成为可能,这样的设计就是企业需要的。设计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它更是一个集体的活动。无论是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还是一个动画设计师,他们的工作都是一个集体的行为,完全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里是完全行不通的。设计从市场调查到材料分析,再到后期的草图、建模、渲染、出图、模型制作、材料选定等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全部完成的,这种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价值、打造市场的过程。
比如在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此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定位等因素外,还要了解社会学、市场学、材料学甚至是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因为它的开发需要很多部门的合作,很多企业之间的沟通。这种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训练是要在特定的场合才有的,即使有些院校开办了市场调研讲演、设计点评、采风等课程,但这仍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一些企业的招聘人员也反映,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概念设计很强,但是具体操作能力很弱的问题。进入企业后,至少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来进行磨合和训练,而这段时间却几乎不能给企业创造实际的价值和利润。正由于学校在培养设计师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的特殊性,企业对未来设计师的再教育才体现出了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对人才的承接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标签:企业研究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