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管理理论论文

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编辑:

2014-03-21

(二)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从已有文献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要么把公共经济管理等同于公共经济学,要么把公共经济管理作为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子领域,在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框架下,从管理学的路径加以考察。这一研究逻辑的由来在于:第一,公共经济学“扩展了财政学的传统研究主题——财政收入和支出;政府在经济上的核心职能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3],它把一切公共部门,包括非营利组织、公共企业等公共部门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政府对宏微观经济的调节与规制纳入研究范畴,适应了现代经济中政府经济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趋势,因而公共经济学成为公共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来源之一。第二,新公共管理运动促进了管理主义的兴盛,学者和政策实践者们积极倡导公共部门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追求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注重公共部门的服务职能,强调“管理作为新的生产力”的重要意义,这要求公共部门既要以最小的成本维持自身的高效运转和快速回应社会需求,又要提升经济管理能力,有效实施对市场的调节和规制,为市场的良性运行提供有力支持。故学者们又从管理主义的视角考察公共经济管理的4E效应,用管理的思想优化和重构这一活动的过程,提高组织、实施这些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简言之,当前公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路径构成了公共经济管理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本思路。

(三)公共经济管理研究有待深入发掘的命题?通过上述文献考察,笔者认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公共经济管理领域至少有以下命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是理论体系的完善,包括公共经济管理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理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公共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探讨等。二是具体议题的分析和探讨。应针对各议题加强问题导向性的研究,增强理论对现实的回应性。建议加强对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互动模式、公共规制理论等的研究。三是公共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公共经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公共经济管理绩效评估和流程再造、公共经济管理技术创新等。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分析在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四、结语

公共经济管理以公共部门的经济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以对经济的公共干预为研究对象的公共经济学[14],也不同于以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15](pp.1-15),更与以宏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16](pp.1-10)和以企业组织的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有清晰的界限[17](pp.3-4),因而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经济管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至少是在公共经济学产生以后,以它为基本框架逐步成长起来的。?世界各国公共部门实践的普遍应用和强烈需求,正在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在研究成果方面,虽然目前还缺乏直接对公共经济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和文献,但相关的理论探讨已不断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机构和院校方面,国外除前文提到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经济管理与财政的研究生专业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成立了一个公共财政管理的官方平台——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 Blog.国内目前开设公共经济管理专业的有武汉大学,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下面设有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成立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期刊和杂志方面,国外有1972年创刊的《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公共经济及其管理的权威学术刊物。国内与公共经济管理相关的学术期刊包括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管理》等。公共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则有著名经济学家拉丰、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奥斯特罗姆以及国内的知名学者黄恒学、陈振明等。这表明,公共经济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公共经济管理领域的诸多议题尚未形成共识,甚至“公共经济管理”也不是约定俗成和被广泛使用的专业术语。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们只是在以最一般的意义使用它。因此,公共经济管理仍是一个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的概念,离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公共经济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及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公共经济管理必将完成向一个完备和规范的学科体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ean-Jacques Laffont.Public Economics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3)。

[2]D.Joseph Stiglitz.Moving Beyond Market Fundamentalism to a More Balanced Economy[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9,(3)。

[3]Jim Tomlinson.Managing the Economy,Managing the People:Britain C.1931-70[J].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5,(3)。

[4]王定云,王世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2008.

[5]Nicholas Stern.Towards a Dynamic Public Economic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3)。

[6]吴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2000,(2)。

[7][美]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Development Management (Public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Finance)[EB/OL].http://www.idd.bham.ac.uk/degree/pg/development-management-public-economic-finance.shtml,2010-10-04/2010-11-08.

[9]陈振明。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何谓公共部门经济学[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10]杨戈。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5,(2)。

[1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Martin FeldstEin.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3)。

[14]Peter J.Hammond.Theoretical Progress in Public Economics:a Provocative Assessment[J].Oxford Economic Paper,New Series,1990,(1)。

[15]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推荐:

谈谈管理的本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