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法学论文 > 版权法论文

谈谈数字时代版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构

编辑:

2014-02-21

事实证明对技术措施的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版权人与公众利益的失衡,还会限制竞争,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保护伞。

在美国己经有了这方面的案例。在Lexmark International诉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案中,原告利盟公司是激光打印机的生产商。为了防止消费者在激光打印机硒鼓中的墨粉用尽后不从利盟公司购买新的硒鼓,而是购买其他厂商生产的兼容硒鼓,利盟公司在其生产的激光打印机和硒鼓中使用了“验证技术”,如果用户使用其他公司生产的硒鼓,打印引擎程序就会拒绝指挥打印机正常工作。被告Static公司破解了利盟公司的这种技术,生产出一种芯片,使装有该芯片的硒鼓可以用于利盟打印机,原告认为自己使用的“验证技术”是一种对“打印引擎程序”的使用加以控制的“技术措施”,而被告出售的芯片能够规避这一“技术措施”,因此其销售行为违法。审理该案的第六巡回法院没有支持原告的观点,主要理由是:国会禁止规避“技术措施”是为了解决对电影、音乐和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作品的盗版问题,原告利用“技术措施”垄断市场显然是违背立法原意的。[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v.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2004U.S.App.LEXIS 22250 at.7-10.转引自王迁《滥用“技术措施”的法律对策——评美国Skylink 及Static 案,载于《电子知识产权报》2005.1.42~45》。

(四)对共有领域的侵犯

对己经进入共有领域的作品采取技术措施,则会构成对共有领域的侵犯,从而无限延长作品的保护期,阻碍人类智力成果的传播与发展,使公众享受科学文化成果的权益受到侵犯。

六、重构利益平衡机制的几点建议

正如上文所述,对技术措施的过度保护使版权法过分倾向于版权人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因此有必要对其予以矫正,以完成数字时代利益平衡机制的重构。

(一)对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界定

对技术措施进行保护的前提是对其含义进行科学界定,尤其是,基于保护版权的宗旨,法律并非对所有信息技术领域所称的“技术措施”都予以保护,因而更有必要对其进行限制性解释。然而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均未对其予以说明,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明确技术措施的含义。

1、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从WIPO版权条约及表演者和录音制品条约,欧盟著作权法指令以及其他各国版权法来看,有效性是技术措施受保护的要件之一。有效性是指版权人用以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即:权利人能够通过接触控制或保护程序,使对受保护作品的使用行为受到控制,实现其保护目的。假定一家音像出版公司为保护其版权花巨资研制出一种加密技术,然而不需任何先进技术却能破解,则笔者认为该技术措施则不具备有效性。[19]

2、技术措施的主体:版权人或相关权利人

技术措施的主体应当是作者或邻接权人,或者得到他们授权的人。未经版权人授权而擅自将其作品加密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的行为不仅不应受保护,还有可能因侵权和限制作品的传播而招致法律制裁。

3、技术措施目的合法性

首先,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应当是合法的版权作品。对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应受到法律保护,因为这种技术措施封闭了公共领域,将导致信息垄断。此外,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作品如鼓吹民族仇恨、宣扬封建迷信、传播歪理邪说、有害善良风俗的作品等采取技术措施以逃避执法检查的,该技术措施不应受到法律保护。

其次,技术措施应出于防御性质的目的对作品进行保护。该防御措施不应是攻击性的。因为攻击性的技术措施一方面会造成恶性的类似于计算机病毒程序的广泛传播,严重影响网络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也会给善意第三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再次,技术措施的目的应在于行使版权。出于其他目的如不正当竞争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信息披露义务

1、作品介绍的义务。(类似于对商品进行说明的义务)

由于“访问控制措施”不合理地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此法律应对采取该措施的版权人或相关权利人科以信息披露义务要求其向公众提供作品的部分内容、功能介绍、价格及作者姓名等信息,以保障用户决定交易之前的知悉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此外还应在适当的位置告知其联系方式,以方便用户在以后出现服务故障时,向权利人要求解决问题。

2、对其采取的技术措施的披露义务

如果受版权保护的数字内容的生产者或发行者对这类内容的销售或访问设置了技术措施,那么生产者或发行者应在销售前以清晰、显著的方式向购买者披露这类限制的性质(包括使用限制范围、播放设备及软件要求——如果有的话),并对技术措施给消费者的合理使用所设置的限制的确切内容加以披露。为了让那些限制性规定的受益人能够行使

(三)立法应给“合理使用”留下适当的空间

1、版权法应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以确定禁止规避技术措施的例外,版权人有向这些例外性规定的受益人提供作品或获得作品的适当方法的义务。这些例外性规定包括:

(1)非盈利性图书馆、档案馆和教育机构的例外;

事实上,国内公益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呼声很高,有关人士指出,公益图书馆对电子图书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新的信息资源的产生。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在设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同时,没有对新增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与之相关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惩罚条款,设置相应的合理使用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著作权保护与权利限制的失衡,也不合理地增大了非赢利教育机构及那些公益性图书馆利用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困难和风险。应该坚持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他说,应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问题,如应将非盈利、公益性图书馆局域网络传播排除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之外,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公益图书馆等因第三方侵权引发的纠纷、责任等在法律上应受豁免。应将著作权合理使用延伸到网络传播,为图书馆和广大用户争取合理使用的权利,继续保持著作权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同时,在当前立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司法部门在审理非赢利图书馆网络传播著作权纠纷案件时,应当按照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对教学科研、个人学习研究、图书馆档案馆等非赢利机构的合理使用豁免规定,并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对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司法解释,对非赢利图书馆出于善意使用和无知侵权给予责任豁免,不应令非赢利的图书馆在法律上承担第三方侵权责任。[20]

(2)法律执行、情报机关和其他政府活动的例外;

(3)反向工程和加密工程的例外;

(4)出于保护隐私权而保护个人识别信息的例外;

2、增加“如果对技术措施的规避并未导致侵犯受保护的版权,则这种规避不够成违法”的规定,作为规避技术措施的免责条款。

参考文献:

1、梁志文:《技术措施界定的比较与评价》,载于《知识产权》总第74期;

2、张今:《网络传播权立法的价值取向》,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1期;

3、唐广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几个问题》,

http://www.iprcn.com;

4、冯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与其在网络空间的发展》,

http://www.sipo.gov.cn;

5、乔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探析》,

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50523-102323.htm

6、乔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传统著作权之比较》,

http://www.privatelaw.com.cn;

7、张红斌:《双管齐下保护版权》,

http://www.sipo.gov.cn/sipo/ywdt/mtjj1/t20050404_43748.htm;

8、杨春宝:《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

http://www.hllawyers.com/law-cn-publications/law-cn-publications-27.htm

9、王迁:《“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4期;

 

小编为您准备的数字时代版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构,希望可以帮到您!

 

相关推荐:

网络电话服务协议

标签:版权法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