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财务管理 >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试论农民工身份困境及社会后果研究

编辑:

2013-12-02



  2 将农民工简单地看做工人

 整个社会、工商企业和其它用人单位只考虑对农民工人力的利用,没有看到农民工还缺乏作为一名现代化工人所应具备的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未来取向,所应获得的社会活动环境、社会保障支持。农民工缺乏现代工人应有的社会保障。他们需要稳定的工作,工商企业或者城市不能需要他们时呼之即来,不要他们时就一脚踢开。农民工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否则在变动中,在不断的背井离乡中,他们永远不可能安身立命,从而给社会带动不稳定因素。农民工还缺乏现代化工人所应具备的未来取向。由于现在不确定,所以农民工的未来也不确定。农民工往往缺乏职业认同,没有专业化的工作计划,短期效应明显。现代工商业发展需要职业化、专业化和有组织的工人队伍,但农民工充其量只是散兵游勇,难以担当中国工业化和科教兴国的重任。
  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胜任现代化产生工人角色。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工商企业很少对农民工付出培训成本,有的只是对他们简单劳动力的掠夺。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主简单地把农民工当作工人,就是简单地把自己当成小工厂小作坊主,不能完成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因为企业家要素中需要有社会责任、积极向上精神。珠三角的许多经营者还要有现代企业家的历练。社会和企业也忽视现代化产业工人所应具备的社会活动环境。农民工从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厂区,一下子与传统社会关系隔绝,成为孤立的一分子。只能靠老乡会联络,还是没有脱离乡土社会的圈子,人在他乡,社会关系还在家乡;人在城市,交往的圈子还在农村。农民工社会关系的城市化、工业化远没有完成。社会关系的城市化是指农民工有自己的新社区组织,社会关系的工业化是指农民工有工会组织。农民工也不具备现代工人所应有的心理素质。农民工在厂里经常感觉很累,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时常莫名其妙地厌烦、想家、生气、和同事过不去,说明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很大。尤其在遇到不顺和麻烦时,农民工往往采用不文明方式、极端方式或暴力形式来解决。许多农民工犯罪嫌疑人在老家时并没有道德问题和不良恶习,只是在打工地累积了新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他们的很多犯法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所致。但至今中国没有实质上建立起为农民工服务的工会组织和社区组织,为农民工日常排忧解难的社会服务是一片空白,基层政府对农民提供的社会支持也很有限或者流于形式。

  3 将农民工看做第三种人——流民
  (1)家乡不再认可农民工为农民。农民工出来少则数月,多则几十年。他们的视野不再是家乡那个很窄很土的地方,观念和道德已不再是以往的乡规民约,他们开始变得与家乡有点格格不入。由于长年不再干农活,技艺荒疏,尤其对新一代农民工,从小本身不干农活,他们的志愿也不在农村,因而他们的生产方式也不再属于农村。对于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条件差,仅留老弱病残,青壮农民集体外出打工的农村地区而言,有的只是村民对农业的鄙视和农业的衰败,农民工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农民了。总之家乡和农民工往往相互不再认同。
  (2)城市不认可农民工为工人。农民工缺乏一般城市工人所应有的城市物业、城市教养和社会关系网络,因而虽然同在一个地方工作,但身份归属总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别,社会信任方面也向本地户籍人员倾斜,尤其对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部门,农民工是无法进入的。因为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以往的乡规民约和社会制约失效,所以农民工的道德风险行为大大高于一般的城市居民,有些城市社区犯罪率高也与农民工有关,这些都加剧了他们的身份认可危机。即便在城市中有房有车,农民工在本地人中的身份认同仍旧是一个困难。
  (3)农民工既非农村人也非城市人,成了“两栖人”。对于农民工这个群体来说,他们还没能达到城镇工人阶层的地位,但是他们又是工人,而不再是农业劳动者,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没有务农经验,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除非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比农业劳动者有着更好的经济收入。在地域认同方面,农民工既不认同城市,因为城市带给他们太多苦难和惶惑,他们在城市中工作条件差、工资低、工资被拖欠,饱受人身侮辱和虐待、社会歧视等。农民工也不认同农村,因为农村落后,农村的大瓦房不如城市的一张床,有许多农民工反映,刚开始很想回家,回到家后走在家乡泥泞的小路上,还没到屋就想返回城市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