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财务管理 >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试论农民工身份困境及社会后果研究

编辑:

2013-12-02



  1 将农民工仍看做农民
  中国的许多城市政府和市民愿意持这种看法。比如笔者对深圳龙岗区人民政府召开的几次年终总结群众大会做过调研,三次是龙岗工商企业的群众文艺演出,两次是龙岗民营企业的联谊会,分别针对非龙岗户籍的工人阶层和企业经理阶层。每次参会时笔者都能看到会场的类似标语,“外来劳务工汇报演出”,“欢迎外来农民工朋友”。当地政府目的是想慰问一下外来的劳务工,但在不经意间,把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暴露无遗。笔者听一位外来农民企业家感叹:“我在这里有业有房有车,当地人还住我家做我家保姆,对深圳的发展也做过贡献,但凭什么我就一定是外人。”在外来农民工商户和本地人之间,甚至还有对立情绪。本地人一般靠收租生活,并不是每个人的租金收入都高,此外劳动技能差,收入可能反而赶不上外来商户,因而他们对外来老板有一种仇视情绪,认为当地的钱被这些外人赚了,当地的好房子也被外人买走了,搞得他们要从世世代代居住的中心区搬到城市的外围。有时他们又仗着自己是当地人,想欺负外地人,或者有时又看不起外来人,但同时又有一种不如外来人的感觉,因为外来人在文化、技能和赚钱能力上高于他们,此外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外地人来后才变得更好的,起码他们的租金来自于外地人,每遇到房客要退房他们也有紧张的,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外地人,总之有不少当地人的心态复杂。而外来的商户对本地人也有相当的看法。比如笔者去过一外地人开的理发店,老板娘说本地人穷,而且很计较,成天没事买什么东西都找人还价。本文认为仍将农民工看做农民至少有三个地方值得商榷。
  (1)这种看法造成了基层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社区发展的停滞。因为有本外地人之分。本地人可以通过政策保护坐享其成,从而削弱了社会的生产能力,使一部分人不劳动,形成食利阶层。这部分人抗风险的能力极差,因为长期不劳动,不学技术,教育水平低,当遇到类似金融风暴这样的经济灾难时,他们可能束手无策。食利现象不仅影响一代人,更影响几代人。很多本地孩子就是在父母的牌桌边长大的,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和愿望拼搏人生。而外地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却没有社区事务发言权,对当地也没有归属感,因而带动不了当地社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利。握有资金、技术能力强的人因为不具备本地身份而没有积极性建设社会,不具备资金实力但具备本地身份的人没有能力建设社会,势必造成中国基层社会发展的停滞。这也是中国当前社区工作乏力的重要原因。
  (2)这种看法是无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需要大批工人,不仅是量上的需要,更有质方面的需要,如果始终将农民工看做农民,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这种看法也是无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发展主要是人口居住城镇化,人民群众生活素质水平的提高,需要完成大量农民的非农转移。2004年数据显示,在我国,城镇工人数量在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农民工,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城镇工人。这说明农民工必将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3)这种看法无视农民工为城市工商业做奉献及具体工作状态的事实。据官方公布数据,2008年深圳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2.08万人,暂住人口644.75万人,全市居住满7天以上的非户籍人口为1037.22万人。另据民间估算,深圳的人口数实际上还更多,即使据官方数字,在深圳的生活人口中,每10个人起码有7个人是外地人。支持深圳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没有农民工,深圳乃至珠三角的工业总量马上就会萎缩。农民工过去、现在即便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都会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工中有许多是熟练技工、握有资本和拥有现代经营头脑的投资人,这些人如果地方政策好,他们可能留下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否则他们可能移向其他地区或者返回家乡创业,目前中国经济正努力朝向区域平衡发展,深圳和珠三角的政策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