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02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认为中国在2005年后确已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本文的结论是:
首先,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在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说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正在提高,初步可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应在2005年后出现。
其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增加的速度加快了,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要大幅增加才能吸引足够的工人,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说明我国劳动力从2005年后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域,意味着中国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逐渐消失,劳动力进入有限供给阶段。
最后,为了验证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发展情况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利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分组数据来研究各个阶层可支配收入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认为我国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有缩小的趋势,全国的收入差距,即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所减小,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进一步从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00元以上(2005年)达到峰值,并保持下降趋势。从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中国收入分配恶化的趋势逐渐被遏制,收入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区域,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域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进入了加速阶段。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收入分配公平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应加大实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尤其是调整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快一点;要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让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得更快一点。因此,要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应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政策的同时,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挤出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标签: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