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14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编辑:

2014-09-22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提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概念;

二、绘制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图;

三、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原点分析学校内部管理发展问题,将形成一个视角独特的分析框架。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包括:

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收集本选题相关的观点、资料,建立研究所需的资料库;撰写论文。

二、年度研究计划:

2008年08月—2008年11月 确定选题,收集初期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听取老师们的意见,调整研究计划;

2009年01月—2009年02月 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2009年03月—2009年04月 进一步整理思路,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2009年05月—2009年08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09年08月—2009年12月 修改论文并定稿。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自身理论高度不够,恐难以阐释清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我将用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集中阅读论文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书籍、刊物和文章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出现既有时代的背景也有社会的原因。在分析“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成因和问题时,要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本研究采取的是实地研究的方式,在进入研究的现场和实地研究的开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对我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解决的办法包括: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向师友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等等。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1993年在《人民教育》第三期上发表学校管理论文《校长如何转达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2.1993年至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管理等方面论文10余篇。

3.本人主持省教科所“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已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另一项正在研究中。

4.读硕期间专业课作业论文《人本管理在学校科学管理中的运用》获导师好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目前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包括:导师支持选题,并在研究思路、理论分析、文献收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学校及周边图书馆学术资料丰富,网络信息渠道畅通,资料获得较为方便;本人在学校工作,对各学校情况熟悉,可方便地获得不同学校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本人曾主持过或参加了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经费上可以获得部分支持。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包括:本人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难免互相挤占,时间问题是本选题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部分本研究需要的分析技术还不是十分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部分外文文献和数据需要购买,经费方面可能会比较紧张。

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确保研究的精力与时间投入;进一步加强学习,向师友讨教,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积极申报与本选题相关的科研项目,保证研究的经费的投入。

乐毅:美国基于标准的学区整体教育质量管理实践[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

肖明等著《管理哲学纲要》, 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郭福昌、吴德刚:教育改革发展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教育的教育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各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美]罗杰 B.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7)。

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 –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3)。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 –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4)。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距的影响[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3)。

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年(6)。

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2006(1)。

翟博等人:深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笔谈)[J],教育研究,2002(2)。

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7(2)。

劳凯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 2002(2)。

许明、胡晓莺: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1998(3)。

蒋国华:西方教育市场化:理论、政策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曲正伟: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7)。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