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

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浅论

编辑:sx_houhong

2014-05-14

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提供支持。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什么是“孝”?《说文解字》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一解释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儒家的孝的学说从子女角度阐述了父辈与子辈之间有关敬养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孝的规定要求。敬老和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精神所在。敬老是指对父母及老年人的敬爱和敬重,不仅包括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和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合理需要,而且包括在精神上满足父母及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是指对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质供给,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氛围,达到生命延续,社会发展之目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养老敬老方面的贡献表现在: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上论证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孟子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提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其中明确的养老措施有二项,即“老老”和“养疾”。所谓“老老”,就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撑。劝子弟精膳食,间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这项措施规定,老人70岁以上,一个儿子不服役,每三个月政府馈送一次肉食;80岁以上,两个儿子不服役,每月都有馈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有馈肉。老人死了,政府供给棺撑。平时劝导老人家里的弟子,要为老人精心供食。所谓“养疾”,就是“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养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以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阐释民生主义时指出“少等的人有教育,壮年的人有职业,老年的人有养活,全国男女,无论老小,都可以享安乐。这就是三民主义的用法。孙中山先生把养老问题和民生之本联系了起来。由此可见,养老问题不只是一家一人之事,而是社会之事,是社会管理、社会动策、社会革命、社会理想之事。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因而养老问题具有社会普遍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社会制度里,各社会都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和文化传统处理这一问题。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就是特定国情、社情下的产物。

从中国当前的养老方式看,虽然自助养老、社会养老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养老方式在中国当代社会,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受到诸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很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很难指望像某些西方发达福利国家那样,以社会和国家福利的形式全部解决养老的经济供给问题。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养老方式。加之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家庭养老也变成了老年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要,许多老年人还是愿意接受子辈的孝道养老方式。尽管现在大家庭多数不再聚族而居,甚至父母和成年子女也不在一起居住,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割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人还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父母仍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孝亲仍然是大多中国人深厚的情怀和实践。尽管有孝亲与工作、地域、居住、小家庭的诸多矛盾,但这也并没有影响很多人履行自己孝亲的伦理义务。经济供给、体力付出和照顾、精神关怀,这仍然是很多人的孝道实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