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inh
2010-11-16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个观点,自法国伏尔泰等人首先论述以来,似乎已成公论。但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等同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有才未必能当公务员
唐代德宗真元八年(公元792年),已经知名文坛的欧阳詹、韩愈、李观等人,同时科举等第,时称“龙虎榜”。但欧阳詹后来的自述是:“五试于礼部,方售乡贡进士;四试于吏部,始授四门助教。”(《上郑相公书》)相映成趣。韩愈也曾感叹:“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因知考中进士并不等于考取了“公务员”。
再做一个并非恰当的比喻:礼部主办科举考试并给中选着发榜,就像现代经教育部授权举办高等学历考试并给“中试者”颁发证书,只是认可了该人具有报考公务员的一种资格。但其人是否能够当官任职,权利并不在教育部而在人事部,也就是给欧阳詹、韩愈等设置“四试“”三选“门槛的吏部。绕开特殊情况不论,历史上,凡这一类人事管理部门举办的定期及破例安排的考试,庶几可谓古代的”公务员考试“
不及格的制度————粗麻短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光从制度上看,选官考试法皆得继承,特别是号称选官大宗的考秀和文吏,获取资格者必须经过考试程序。如《晋品官令》规定,“举秀才,必五策皆。。。。。。一策不通不得选“。魏晋之际的魏舒,年逾不惑时还是个”迟钝质朴“的落魄分子,但是看风水着说他是”贵人“,某权贵也断言他“终当为台辅”。某年,郡政府举他为孝廉。族人都知道他“无学业”,过不了考试关,皆“劝令不就”,还可博取清高的名声。魏舒说:“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名以为己荣呼?”于是发奋学习,“百日习一经,因对策升第,除渑池长”(《晋书》卷四一)。这样看,虽然取得州郡保举,但是在考试中被刷下来的孝秀应该大有人在。
南朝宋的制度,“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通典》卷十四)。南朝梁于秀才、孝廉之外,又置清吏,明经为常选之科,也要考试。《梁书》说:“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褐就是粗麻制成的短衣。一个人被官府举荐为后备官员,穿上标志身份的麻衣,当然是挺荣耀的事。但考场失利,不得脱换,甚至历经多年不得解褐“,那是什么滋味?难怪魏舒的宗亲都担心他羊肉没吃着图惹一身骚。
标签:公共基础知识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