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odan
2014-05-27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反思
【摘要】高中生各科考试,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在这里威廉希尔app 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走进文本知作者 走出文本探教法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反思
2009年3月30日,在学校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的观摩课教学活动中,我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愉快而又充实地研析了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课——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这篇散文诗是以三个人物的对话来展开的,构思简单平淡。这篇文章有情节、有人物,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内涵深刻丰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压迫,地位差异的三种人不同的现实态度,看出鲁迅的爱憎与赞美的情感倾向。“奴才”是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奴才性格、奴才心态的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安于奴隶地位,不敢反抗,用统治阶级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在“聪明人”身上,寄寓了鲁迅对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市侩哲学、伪善性格的深刻批判。“傻子”寄寓了鲁迅对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性格的褒扬,赞美了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精神。
教学本课前,我用了几天的时间间断性地进行备课,一方面读透教材,占有了大量的资料,悟得作者写作目的;另一方面分析学生认知和感悟能力情况,探求有实效的教法,费了不少脑筋。之后确定了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和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教学重点为通过品味傻子、聪明人、奴才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归结三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为聪明人的形象分析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本课时,为了体现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注重教学内容传授的有趣性和实效性。先由自己崇拜鲁迅的原因引入即“鲁迅是民族文化的高山、中华民族的精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时教给学生分析本文的第一把钥匙:了解写作背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人民倍受压迫,生活暗无天日,找不到生命的曙光),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世界。接着“下发”了解文章的第二把钥匙:由男生表演“课本剧”导入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吸引学生学习的眼睛,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感染。通过同学们对扮演者的评价来展开对文章的内容分析(课前有预习),同学们的评价比较到位。先从最先出场、着墨最多的奴才入手,对其语言、神态的把握来感悟奴才在生活中一贯只知诉苦、不知改变的状态,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特征(惯于诉苦、愚昧怯懦、卑劣无耻)。接下来分析“聪明人”与“傻子”的形象。我采用对比手法来进行,把聪明人和傻子对奴才诉苦的不同表现对比起来分析,学生认识到聪明人的欺骗性和傻子的实干精神,解决了教学难点(当时有的学生发出感叹:“原来聪明人是这样的一种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分析特定历史背景下,三种人物的象征意义。在了解了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较为透彻(三者为反动统治的受害者、维护者、反抗者形象)。最后设置问题“该如何评价这三种人”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先由学生作出评价,再分析鲁迅的情感态度(即分别是嘲讽、批判、赞美)。为了更进一步把握鲁迅的写作目的,我又趁热打铁追加一问:鲁迅的批判矛头重点指向谁?学生讨论后得以澄清,明确他的写作目的,批判国民劣根性(奴才)。我用鲁迅的话作结:世界是由傻子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奴才更不能。并让同学们感悟到“傻子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驱动力。
标签:高中教学反思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