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人教版政治高二上册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怎么写:必修四(第二框)

编辑:sx_yanxf

2016-09-18

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下文是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整理的人教版政治高二上册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怎么写,仅供大家参考。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十八课时)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   (2)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B、C项都是片面的,故选D。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处于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处,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中批判了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专家点评”栏目,批判了将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导致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静止论,如“飞矢不动”说。

◇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十九课时)

1.规律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1)规律的含义。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